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大型报道】金融学院:建设广东一流的金融人才培养基地

文字:梁玲华 何庆 高彦妤 关然然 通讯员:谢燕贞 图片:江晓璇 金融学院 编辑: 发布时间:2016-05-15 点击数: 分享至:

 

【盘点十二五开启十三五】

●这是广外最年轻的学院之一,2014年由原国际经济贸易学院的金融系、风险管理和保险学系、原信息学院的应用数学系、大学数学教学部合并组建而成。

●2015年,这个年轻学院在年轻院长易行健的主持下摘下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这是全校该年度获该立项的两个项目之一。

●组建应用金融研究中心,并成为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在金融领域为国家和广东的金融国际化、货币银行改革、金融工程与风险控制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咨询。

●十三五期间,将开设论证投资学和金融数学本科专业,开设金融—数学创新班,培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国际化、应用型、创新型”复合的金融人才;打造货币银行与国际金融、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家庭金融与投资理财、金融数学与非线性分析四个研究团队。

 

听听院长说——

近日,金融学院院长易行健在接受广外新闻网记者采访时,全面盘点了学院“十二五”期间取得的突出成就,就学院“十三五”的发展目标及举措作了全面的展望,并强调今后要强化对学生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国际化、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金融人才。

易行健接受新闻社记者采访

 

“十二五”: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双丰收

据易行健介绍,金融学院成立于2014年7月,目前为止开设有金融学、金融学(投资理财方向)、金融工程、保险学、数学与应用数学(金融数学与精算)五个方向。十二五期间,尽管金融学院建院时间不长、师资匮乏、教学任务繁重,但经全院师生齐心协力,无论在科学研究方面还是在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在科学研究方面,学院教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教育部一般项目4项,其他省级项目13项,发表在二类期刊以上论文近20余篇,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项。2014年,学院成功申报“应用金融中心”校级重点研究培育基地,2015年12月12日,学院成功举办“新常态下中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国际化学术论坛”。易行健表示,科学研究是学院学科建设的重要抓手,经过一年多的讨论,学院将主攻以下四个研究方向:货币银行与国际金融、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家庭金融与投资理财、非线性分析与金融数学。

提到人才培养,易行健表示,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的实践经验。学院建有平安银行广州分行、中国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广交会等2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同时,学院还建有一个金融综合实验室,可开展商业银行综合业务、国际结算、证券投资等方面的实验教学。学院积极支持学生创业,在“珠江人寿关爱基金”中专门设立创新创业奖学金。但易行健表示,学院支持部分有能力的同学进行创业,而非全面创业,学生在学校还是应该以学业为主,创新创业也不仅只是开公司这么简单,还应学会创新的批判性思维和培养创业精神,他希望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多读经典,提升底蕴。而在师资力量上,学院致力于推广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平均每年选派8-10位老师赴境外和国内高水平大学进行学习。此外,金融学院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修订了本科和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并大力完成学分制改革。

金融学子备战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十三五”:培养国际化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的金融人才

易行健介绍说,“十三五”期间,金融学院确定发展总体目标为:“将学院建设成为广东省一流、国内知名的中国金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基地”。易行健特别强调,学院为顺应学分制改革,着力培养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国际化、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金融人才。

易行健认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应当具备各学科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这主要体现在良好的沟通与写作能力、运用逻辑和数理推倒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高尚的品德与道德意识、公民意识、使用多元化文化和全球化的素养、培养广泛的兴趣、专业能力与就业能力的提升。为了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需要,学院将深化改革,增加通识课门数和专业选修课,适当减少培养计划中专业课的门数,培养有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金融专业化人才。学院十分注重加强学院的学风建设,易行健强调学生应该在大学时期去多读书多思考,而不是单独听老师讲,应避免“一问三不知,三问九不答”的情况,并表示接下来会开设一些名著经典导读课,严格学分制改革,不能毕业的绝对不能毕业,需要重修的必须重修。

十三五期间,学院拟在本科教学中开设金融—数学创新班和论证投资学和金融数学本科专业,同时继续加强研究生培养。学院将继续加强师资建设,加大云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优化硕士生导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十三五期间学院将引进30位左右的专职教师,其中云山学者15名左右,学院还将进一步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扶持力度,引进学术带头人5-8名,组建4个科研团队,努力承办较高层次和影响的学术会议,同时充分发挥研究生的研究潜力,努力让金融学院的科研工作再上一个台阶,聚焦于货币银行与国际金融、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家庭金融与投资理财、金融数学与非线性分析,争取将这四个研究团队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研究团队,为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以及高水平大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服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战略需求的经管学科融合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金融学院全体老师

 

晒晒成绩单——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

2015年7月,国家社科基金2015年第一批重大项目立项结果公布,金融学院院长易行健申报的“新常态下建立多点支撑的消费增长格局研究”获立项。这是该院首次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也是我校2015年成功立项的两个项目之一。

2014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明确了 “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适应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必须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其中需求结构的改善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在我国经济发展与转型过程中,消费需求的启动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因此,深入研究新常态下多点支撑的消费增长格局具有重要实际应用价值和理论指导意义。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与转型过程中,消费需求的启动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这一重大的现实经济问题和新常态特征,我们提出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以“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这一九字方针为核心,深刻把握新常态的九大特征,围绕促进消费增长格局形成的“收入增长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乡发展一体化、公共保障体系建设与财政支出结构转型、家庭金融创新、建设六大领域消费工程与改善消费环境以及供给激活消费支撑消费增长”五个主力支撑点,开展前瞻性研究,破解制约消费需求增长的体制机制障碍,研究新常态下建立多点支撑的消费格局形成问题。

2015年11月28日项目开题研讨会

 

组建校级重点研究基地——应用金融研究中心

金融学院的应用金融研究中心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015年1月由学校批准成立,致力于在金融领域为国家和广东的金融国际化、货币银行改革、金融工程与风险控制提供理论支持与政策咨询。

基地研究方向,基地设计两个研究方向:国际金融与货币银行和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在这两个研究方向上展开科学研究和政府咨询,每个方向设计一个研究项目:1.中国跨境资本的流动分析。2.均值-下端风险准则下养老基金的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研究。

应用金融研究中心现有研究人员10人:基地负责人廖国民,基地团队成员:卢万青、陈伟光、马庆华、梁立俊、姚海祥、展凯、杨碧云、来特、张林。

 

杰出校友——“数学才子”马超

马超,金融学院应用数学系2011级学生、金融学院第一届的一名优秀毕业生,曾综合一等奖学金、国家奖学金以及七次获得校创新奖学金。他与几个具有相同志向的挚友组建了竞赛团队,共同努力、追逐理想。所在团队获10余项数学类的国家级和省级荣誉。

作为广外参加该项竞赛以来年级最低的参赛队员之一,他在2012年、2013年连续两年获得了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广东)一等奖,这在广外的数模竞赛历史上也是首次。在数学建模网络挑战赛1700多支参赛队伍中,马超带领的团队荣获全国一等奖,进入八强,创造了我校参加国家性数学建模竞赛的历史最好成绩。2014年,马超所带领的量化团队在参加广东高校金融建模邀请赛360多支参赛队伍中,综合排名位列第二,斩获一等奖,这也创造了我校在量化金融竞赛中的历史最好成绩。

同时,马超注重将自身积累的知识转化为科研成果乃至生产力,他开始专攻机器学习与量化金融方向的学术研究、建立了学生科研团队(金融学院创新团队),研究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三年来,他主持多项大学生科研项目,协助老师完成、参与正式科研项目共计10余项,参与中山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项目2项,并以主要作者的身份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这些研究论文涉及数学、机器学习、计量金融等多个领域。截止目前,马超所在的科研团队获有10余项国家级和省级荣誉,发表科技成果/专利/论文20余项,参与科研项目20余项。

在学术活动之余,马超亦担任广外大数模协会会长,并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与同学共同发起并成立了广外第一个以数学为核心内容的校级团体——广外大应用数学研究协会,致力于在数学建模知识在广外的推广工作,并为广大数模爱好者提供平台,促进数理工具和常识的普及和本科生学术氛围的建设。

校长仲伟合给马超颁奖

 

数数家底——

(本部分侧重以“数字”形式展示各学院“十二五”期间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队伍建设、教育国际化等方面的成就)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和教育部社科项目20余项

●参与国家社科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3

●其他省部级与横向科研项目立项50余项,科研经费600余万

●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

●外交部优秀课题年度课题奖2

●省级以上学会优秀科研成果奖6

●省级以上各类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项目立项共18项(包括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项目16项)。

●学生参加全国性大赛获奖13人次(2014-2015年)

 

专题顾问:石佑启

专题总策划:胡文涛

专题策划:沈冬苗 宾锐光

专题统筹:梁玲华 彭光蕾 谢健斌

本文撰稿:梁玲华 谢燕贞 何庆 高彦妤 关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