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5月24日,我校人文大讲坛2016年首讲“诗文书画杂谈”于北校图书馆负一层开讲,广东省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联主席、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斯奋从中国传统文化中诗、文、书、画四大领域讲起,传递通识教育的观念,鼓励我校学子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讲座现场
刘斯奋简要阐述了他选择这个讲座主题的原因:追溯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变,工业文明下的分工观念无形间也影响了人文教育,由从前的文史哲不分家到如今的细分专业。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细分专业教育“不利于学者打通各领域知识融会贯通”的弊端催生了“通识教育”概念的产生。同时,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不够深入,汉学家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仍停留在一个很浅显的层面,由此他敦促我校中文学子在学术上立足传统文化根基,实现各领域融会贯通,并能将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发扬光大。
“古典诗词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言是一条通幽的曲径。”刘斯奋用这个比喻强调中国传统诗词在理解上的难度和其对于快速领会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诗词为遵循声律节奏而产生的复杂语法是诗词难懂的主要原因。同时,近百年的历史中我国对中国文化的态度历经“极度自信-极度自卑-疯狂吹捧”三个阶段,“国学热”正是现下中国所处第三个阶段的产物,为此青年人要做好准备,多读古典诗文。中国历来有“诗国”之称,他分析了古典诗词在作者、内容和表现方式上的包罗万象,可谓是“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并结合自身经验,谈到自己的作品《白门柳》是受到自身诗文素养的影响而就。
互联网时代需要的是文人的坚守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无法抗拒。”刘斯奋首先分析中国每一个时代“话语权”的转移,从封建时期的巫师、农业文明时期的士大夫、工业文明时期的媒体,再到如今互联网时代的“人人掌握话语权”。这样的改变虽然使观点和文字不再只掌握于少数人手中,却也带来了文字的低俗化危机,刘斯奋认为,面对这种危机,我们需要学习古代文人的坚守,不管文风如何改变,都自觉坚持“尚雅”的传统,继承前辈的精神和传统,坚守雅化的、规范的文风,去抵抗低俗化倾向。他结合自身经验讲述自己对于“雅”的理解,倡议学子们自觉做网络文明的维护者。
“书法以节奏见长,毛笔字是举世无双的艺术。”中国书法何以成为一门艺术?刘斯奋认为,这源于书法一笔一划之间自成的节奏,以及毛笔字通过轻重徐疾、抑扬顿挫体现出书写者的个性、气质、修养、性别以及喜怒哀乐的情绪。明代傅山言书法“宁拙毋巧,宁丑毋美,宁支离毋轻清,宁率真毋安排。”他的作品展现了他在清朝作为遗民内心的苦郁。刘斯奋还为书法爱好者提出三点入门建议:掌握用笔方法;分析笔画短长;掌握行笔节奏。
“汉学家读不懂中国人的写意,以为中国画自宋代文人画之后就衰落了。”中国画是刘斯奋主攻的领域之一,他不仅介绍了中国画四大门类,还通过对比揭示中西画作在题材、表现方法上的区别。中国画讲究以简喻繁,写意为主,但现在中国大部分美术学院的教育却是以西方美术体系为基础,对于西方美术的学习又不能到位,中国的“学院画派”正面临因“舍长入短”造成的困境。
讲座所言诗文书画,其实都内蕴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理想,刘斯奋将其总结为孔子从中庸之道出发所提出的“诗教”,也就是“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守于“温柔敦厚”的中道。中西比较来看,中国内蕴式的文化恰似“包子”,而西方外显式的文化则是“披萨”。要使得中国文化自信的立于世界文化舞台,我们必须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内蕴的审美理想。
刘斯奋对我校学子寄予厚望
刘斯奋还就通识教育与中华文化推广向记者阐述了他的观点。现今互联网时代强调人的个性和独创性,文学生产不再是工业文明时期的“流水线”那样分工明确,而更像“小作坊”那样,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只懂得一个领域的人将在这样的时代无所适从。“工业文明时代出现了很多专家,却没有大师,正是因为大师都得是通才。”刘斯奋同时谈到,在推广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不应一味跟随西方文化,以对方的文化审美评判本民族的文化审美,而应当找到本民族的文化内蕴,为世界文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刘斯奋向仲伟合赠书
讲座开始前,我校校长仲伟合、校党委副书记石佑启会见了刘斯奋,并与他进行了交流。刘斯奋参观了我校梁宗岱纪念室与图书馆,向我校赠送了一批书籍,包括曾获茅盾文学奖的作品《白门柳》等,并兴起挥毫,留下墨宝。
刘斯奋挥毫寄语
本次讲座由我校党委宣传部主办,中文学院、图书馆承办。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有羊城晚报编辑中心执行主任闫修彦、羊城晚报教育中心总编林世宁,我校党委宣传部部长胡文涛,中文学院党委书记李和民及图书馆、档案馆的相关负责人等。讲座由科研处处长、中文学院院长陈彦辉主持。
附录:主讲人简介
刘斯奋,别号蝠堂,历任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第四、五、六届主席,广东画院院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作品《白门柳》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系迄今为止广东第一位也是唯一获得此项殊荣的作家)、第四届国家图书提名奖、广东省第二、四、六届鲁迅文艺奖等。
出版著作
《岭南三家诗选》(与周锡复合作,1980年,广东人民出版社)
《黄节诗选》(1984年,广东人民出版社)
《梁启超诗文选》(与方志钦合作,1983年,广东人民出版社))
《苏曼殊诗笺注》(1981年,广东人民出版社)
《周邦彦词选》(1981年,香港三联书店)
《辛弃疾词选》(1981年,香港三联书店)
《姜夔张炎词选》(1982年,香港三联书店)
《陈寅恪晚年诗文及其他》(1985年,花城出版社)
《唐宋诗词彩图辞典》(与刘斯翰合作1990年,花城出版社)。
《快活的蝙蝠》(2000年,广州出版社)
画集
(1)《刘斯奋人物画选》(岭南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2)《刘斯奋画集》(岭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3)《刘斯奋画集》(台湾名传画廊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