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帆:要毕业了,很舍不得广外
翁帆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说到,她在广外读研究生这几年,最大的心得是广外的老师和学生都很优秀。老师在教学方面很灵活,运用了很多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很多同学的英语运用能力也很强。这三年她从身边的老师同学身上学到了不少。
说到毕业论文的写作,翁帆说,她曾换了两次题目。2004年底,翁帆与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订婚的消息传出之后,翁帆在一夜之间成为新闻人物,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关注,记者追踪。由于生活变化和所受的压力,翁帆的论文写作的进展受到一定影响。翁帆说到,此次她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有点仓促,但她还是很认真地完成了。在着手论文写作的那几天,她经常每晚写到凌晨一两点,很累。现在论文完成了,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很快就要毕业离开广外了。翁帆向记者坦言,毕业了一方面是松了一口气,另一方面,是很舍不得广外。在广外校园度过了三年,留下了很多很多快乐的回忆。她说,很难忘这里的老师、同学、朋友,这里的风物景色,包括林荫小道、白云山、相思河、春天的紫荆花,夏天的木棉树……等等。还有广外图书馆,在论文写作前期,她每天晚上都在图书馆查资料。翁帆说,广外图书馆的好条件和好环境在国内高校都名属前列。
李滢和卢琰:
研究生阶段过得非常充实
李滢是我校日语系研究生。谈到三年的研究生生涯,最让她感触的就是她有机会为自己的梦想———当一名高校老师的实现做准备。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后,她有了更多的机会和老师接触,也当兼职老师和教辅修课,这些使她无论是专业知识还是师德修养上都获益良多,同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实习,使我想问题、做事情都比本科阶段成熟了许多。”李滢感慨地说。
法语系的研究生卢琰则说,研究生阶段过得非常充实,不但专业学习上有很大的进步,人际关系网也比本科阶段广阔了很多。由于法语研究生阶段的科目比本科阶段要丰富,她接触到很多新鲜的知识。另外,在翻译等社会实践中,她体会到要做一名好的翻译,必须在翻译之前做大量的针对性准备工作,这样,每次做完翻译都感觉学到新的东西。
李滢和卢琰对准备在毕业后当高校老师,但两人都即将离开广外。李滢在广外生活了七个年头,“广外的每个地方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谈起即将毕业离开熟悉的校园,她告诉记者,她人生的最美好时光都留在了广外,无论将来走到哪里,她都始终怀念这几年美好的光阴。三年来她经历了很多事情,老师们一直都关心她包容她,一如既往地给她支持。她欣慰地说:“能够成为广外的学生是我永远的骄傲。”
卢琰则说,最令她不舍的是广外那份难得的安静。每当走在广外的林荫道上,她都会用心感受大学校园的平静。她觉得,很少学校能给人以平静的感觉,是广外把这份珍贵的礼物赠给了她。说起对师弟师妹的寄语,她只说:“希望师弟师妹们好好珍惜能安安静静学习的大学时光”。
詹俊峰和王伟强:
毕业论文写作心得良多
詹俊峰是我校英文学院的文学硕士,最近他刚考取了博士。他认为在整个准备论文与论文答辩的过程中,开题(即选取论题)非常重要。在开题之前,大家就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以便确立自己研究的领域和具体题目。在选择论题的过程中,有两点非常重要:考虑论题本身的可操作性和能否找到相关资料。关于论题的可操作性主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确定论文是综合型还是研究型。综合型论文博百家之长,研究型的则比较注重个人观点。如果选择研究型,就要留意前人是否已经对该问题有比较成熟的看法,自己还能否找出更好的角度。然后是论题的切入角度。如果选取范围很广的论题,就需要阅读大量专著或是做大量实验和调查研究,这就需要考虑在一年的时间里是否可能做到。相反,如果选取切入点小的题目,就比较容易集中精力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最后还要考虑论题的难度,有些题目是研究生阶段力所不能及的,选题时就要注意避免。资料能否搜集到也非常重要。除了利用校内资源外,很多学生还需要托熟人或是通过其它渠道从国内的其它城市获得相关资料和数据。
商英学院研究生王伟强向记者介绍了论文写的过程。研究生在二年级下学期就确定论文题目,并举行一个小型答辩,称之为“开题答辩”。在开题答辩中,导师会针对选题提出比较尖锐的问题,从而令学生在真正开始写论文的时候不至于出现大的差错。题目定下来后,学生就进行深入研究,一般在寒假之前上交论文第一稿,在导师的建议下进行修改。经过两到三次的修改,论文会在取得导师同意后被送出去参加匿名评审。匿名评审的评委由一位外校专家和一名校内专家共同组成。只有在匿名评审中取得至少30分(满分为50分)的学生才能进入论文答辩。论文发还后,一般在五月到六月就会进行论文答辩。答辩时一般是学生先做约十分钟的论文展示,陈述论文的核心内容后,再由三位专家针对匿名审评中提出的问题和意见进行提问。三位专家中,由阅读过该学生论文的专家担任主问,其余两位针对现场出现的问题提问。通过论文答辩后,论文定稿并送往学校学术委员会进行评审,通过评审后才算是真正通过考核取得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