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由“无奈”引起的思考——连山调研随感

文字: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清远连山服务队 潘彦琳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5-07-19 点击数: 分享至:

 很多时候,一个无奈的眼神,也能在你心理泛起层层涟漪。

                                                    ——题记

今天是717,我们下乡的第七天。除了完成义教的任务外,我们队的其他成员都来到了连山县的沙田镇,进行调研方面的问卷调查。

这个镇有近十个村。我与partner被分配到一个叫“井头村”的地方。很幸运地,我们走访的第一家便是符合问卷要求的农户——家里有外出打工的子女。女主人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从访谈中我们得知,她的大儿子今年19岁,只读到初中便出外打工了。她还告诉我们,儿子做的是机械工,每月只有600元左右的收入。除了解决自身的温饱问题外,基本上已所剩无几。更别说寄钱回家了。虽然这种现象在当地很普遍,但我还是忍不住要问个“为什么”——

“阿姨,您能告诉我您儿子年纪轻轻便外出打工的原因吗?”

“哦,他读不下去啊!”

“读不下去?!怎么会?是书太难了,还是老师教得不好?”

“不是,都不是。其实……其实他是很想读的。可家里实在是太穷了,没钱供他读啊!”

“?”

“你想想看,上个高中一学期就要600来块。这么多的钱从哪儿拿啊?!……所以,就只能让他停学了。”

“可他现在所挣的工资也只能养活他自己……”

“没办法啊!如今田里一年下来的收入基本为零,我们只能是‘送’一个出去,解决一个饭碗问题。说句心里话,天底下有哪个做父母的会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多读点书,多长点见识呢?唉!”说到这里,阿姨的眼里充满了无奈,脸上尽是淡淡的哀愁,一时无语……”

隐隐地,我的心像是被什么给“刺”了一下似的,好痛。想想以前,想想周围,我们这些从小长在城市里的孩子,好象总有无限的抱怨,对学校、对老师,但更多的对父母。把一切的所得都看成是天经地义,把一切的机遇都淡化处之。总觉得这里比不上人家,那儿也追不及别人,哪里知道自己早已“躺”在幸福的“浴缸”里,享受着关爱与祝福的“浸泡”。农村的孩子心里都好苦,他们从小就有“上大学”的梦,但从调研的结果来看,大部分的人家里都很穷,物质条件始终不允许。很无奈地,父母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只能忍痛将小孩给“送”出去;很无奈地,孩子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只能狠心舍弃读书的良机。但话说回来,如此痛心的决定也许真能解决一时的困难,可是农家的未来,小孩的未来呢?怎么办?田里的耕作一直保持着小农经营的模式,收益常年没见增加,收获最好时也只有1000来块一年;较低的文化水平一般只能从事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思维与行为已被高度“格式化”,就算是想提高也会因工作条件的苛刻而放弃,而且失业的风险系数极大……

我不敢再想下去。因为越想得深心里就会越难受。其实要解决以上的所有问题只需从一个切入点入手——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拿美国来说吧,那里的农业早已实现高度机械化,全国3%的人口 便可解决97%的国民粮食问题。而连山这里的农业生产却依然保持着自给自足的状态。因此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应是当今政府桌上的首要“议案”。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么农民的生活水平便能得以提高;一旦农民过上了好日子,那么他们的小孩便不用再愁“没钱读书”;一旦这些人的素质提高了,那么当今社会的“打工盲流”就能得以“抑制”;一旦“民工潮”能够实现科学的管理,那么城市也会受益颇多——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长期以往,我们的综合国力便能得以很大增强。这种结果于国于民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不是吗?

人的一生有太多的无奈,既有来自别人的,也有发自内心的。如何正确地对待这些“无奈”,关键在于能否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能否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试着用“品茶”的方式去体验一下“无奈”的个中滋味,相信除了茶水所具有的“苦涩”外,您也许还真能“品”出甜味来……

慢慢地,心中的涟漪逐层散开,“水纹”变得越来越宽,越来越浅……深呼一口气,看看窗外的明媚阳光,青山绿水,心里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