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苦乐参半的“三下乡”

文字:03国贸学生党支部“川行”服务队 陈少迎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5-07-23 点击数: 分享至:

为了共同的追求,十一双手坚定地握在了一起,挥洒着青春如歌的汗水。为着同一个梦想,十一颗心紧紧地靠在了一起,迸发出助人为乐的火花。这个追求,是回报社会。这个梦想,关乎责任。 

                         ——题记

 

 

曾经在自己的作文中写着,人生是越过一山又一山,走过一程又一程,留下的一串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曾经迷惑于在繁华喧嚣的都市里,没有机会安静地感受生命感受青春,也曾经不断思考着在舍与得之中,如何去触摸那亦幻亦真的昨日梦想。而正是“三下乡”,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去翻越人生的山沟,使自己立于更广阔的土地上,去思考关于生命与奋斗,现实与理想这样一些永恒人生的话题,同时,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实现那个关乎责任的梦想......

 

短短七天的下乡生活,留下的是值得一生记忆的一个个片段。那四十双明亮的眼睛,成为我们每个队员心中永远的珍藏。炎炎夏日,酷暑难当,远离风扇与空调,远离电脑与电视,在河源龙川新四村这样一个偏远的粤北山区,我们度过了难忘的七天乡村生活。依旧清晰地记得,昏暗的灯光下,紧张的备课时间,队员们带着疲惫的声音讨论着第二天的教学内容;永远也忘不了,炎炎烈日下,满头大汗地我们带着兴高采烈的学生上着体育课;还有那破旧的教室里,我们带着沙哑疼痛的喉咙耐心地一遍遍地纠正学生的发音......其中滋味,苦乐参半,太多的回忆,怕来不及慢慢地品味.太多的思绪,时刻牵动着我们的心......

 

义教篇

义教是我们这次下乡的重头戏,其中英语教学更是我们的重中之重.在出发前的准备工作中,我们已经了解到新四村小学仅有的12名教职工中,没有一位是英语专业的老师,每个老师都是身兼多职,一周要上二十多节课。因教学条件的关系,英语只是作为一门课外知识,不列入考试范围。每周两节的英语课,教学效果甚微。上了初中后,许多学生的英语水平远远落后于其它同学,成为瘸腿的科目,严重影响了升学。

 

 

我们的学生是五年级的学生,为了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我们采用小班教学的方法,每个班不超过二十个人,由四个队员负责一个班。我们带了录音机,活页教材,专门买了磁带,还有MP3这些辅助工具,尽量丰富上课形式。队员们更是挖空心思,设计出各种各样的游戏和比赛项目,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乐趣。并买了许多奖品激励他们,鼓励他们尽量多开口讲英语而不是惧怕英语羞于开口。

 

最感动的许多事都发生在义教中,学生们热烈的求知欲望,纯朴简单的思想,以及对我们的信任都汇成一种情感,深深地震撼着我的心。每天早上离上课时间还有大半个钟时,学生们都已经坐在教室等着我们的出现,有的偷偷跑到我们宿舍门口等我们起床。每节课上,当我看到那一双双真诚,热烈,天真,渴求真知的眼睛齐刷刷地望着我时,心里有着无比的幸福感,他们的好学让我看到这贫穷的山区的希望。每当看到学生们小小的手抓着铅笔一笔一划记下我教的内容,并一遍一遍地练习着时,我心里甚是欣慰。每当看到他们积极地参加到游戏中,主动开口说出一个个句子时,我心里在雀跃,为他们战胜腼腆害羞,找到学习的方法而欣慰。

 

从第一节课给每个学生取英文名教他们正确区分大小写,到一遍遍纠正他们n和l的发音,到最后一节课学生能流利地表达自己的理想和介绍自己,我体会到的是付出后的喜悦。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能让我欢喜好一阵子。

 

从第二天开始,每次上课我会发现窗口围满了小孩子,跟着我们口中念念有词,一问之下才知道是一二年级的学生,其中还有几个是幼儿园的大班小朋友。知道他们也想来听课,于是临时又搬了几张凳子。以后每节课都能发现课室后面一个个小小的身影,有的赤着双脚,有的衣服破了,大多数都很内向安静,但是读起英语来的认真劲却丝毫不逊色于原来班里的学生。

 

 

短短的七天时间,我们清楚地知道能教给他们的东西实在少之又少,我们更是清楚地意识到要教给他们的是一种观念,要植入他们心中的是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心。所以在上课的时候,我们无时无刻地创造机会向他们灌输这样一种观念,希望他们能好好学习,靠知识走出这个小山区而不再是像父辈一样一辈子留在这里耕田。在一次英语课上,我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理想,有的想当老师,有的想当导游,有的想要让爸爸妈妈过上好日子,许多都说要来广州像哥哥姐姐一样读大学......

 

也许应该为他们的真诚的远大的理想而感到高兴,但更多的是让我觉得沉重。连年的辍学率,贫穷的家境,艰苦的环境下,他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所要付出的是比城里的同龄人多出好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和汗水,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努力直到梦想成真吗?他们能真的像答应过我们那样好好读书不放弃自己吗?他们能克服身边的困难一步一步走好自己的路还是会自暴自弃?他们是否真的能靠知识靠勤奋使自己和家人过上好一点的生活,还是依旧要早早地肩负起生活的重担去为生计终日奔波劳累?

 

 

太多的无奈,太多没有答案的问题,太多的现实和理想冲撞,在这次下乡中出现了。生活里也许没有公平可讲,上天给予人类生命,可是如何生存,如何谱写你的人生却要靠每个人自己的努力。七天里,几乎每天都用各种形式向学生灌输着人生自强不息的观念,希望我那群可爱的学生们,终有一天能找到出路,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实现你们各自的梦想。

  

调研篇

此次“三下乡”我们的调研的重点之一是关于教育资源方面的情况。 因为人手不足的原因,我们每个负责教学的队员都要参加调研工作,所以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顶着烈日,踩着泥地,在村里挨家挨户地访谈的日子是毕生难忘的。难忘队友们之间相互照顾相互鼓励打气的真挚友谊,难忘村民们纯朴民风和热情的待客之道,难忘老人们生动而辛酸讲述下的种种无奈,难忘那凝重的表情和一声声的叹息下的艰辛......

 

 

在我走访的四户人家里,有三户人家的主要劳动力外出打工。家里就剩下老人和小孩,因此村里的隔代教育现象非常普遍。老人除了带小孩之外还要做家务,农活,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管小孩,加上老人普遍文化知识较低,思想较保守,所以隔代教育所带来的弊端可想而知。

 

另外,小孩子学习成绩普遍较差。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有学校方面教学条件的限制,也有小孩子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方面的原因。除此之外,由于家里农活较多,小孩子放学后都要帮忙做家务和农活,有时间完成作业已经是不错了,根本谈不上读点课外书,温习课本之类的。第一家姓吴的奶奶已经是两个小孩的曾祖母了,因为小孩父母都在深圳打工,她每天要做饭洗衣,带好两个孩子。据老奶奶讲,大的小男孩读二年级,考试基本是不及格,经常逃课去玩。当问到希不希望小孩读大学时,老奶奶说,能完成小学就不错了,一个是小孩本身能力读不了,一个是家里供不起。

 

像这一家的情况在村里是很普遍的,特别是男孩子,普遍非常调皮好动,玩水爬树似乎才是他们的最爱,坐在闷热的教室里读书对他们来说就没有那么好玩了。女生相对好些,普遍学习非常认真。但是从学生那里了解得知,女生在家里都要帮忙做农活和家务,特别在家忙时期,有时累到上不了课。在最后一节作文课上,我让学生每人写一段话送给我们。其中有一部分学生在写到自己的烦恼时都提到“最大的烦恼是妈妈要我做农务,不做的话要骂我”。想起自己小时候衣食无忧的家庭环境,但那时仍不懂得珍惜,一时语塞,脑海里思绪万千。

 

走访中碰巧遇到了一位退休老教师。老教师说这个村十几年来才出过十多位大学生,普遍的学生都是初一初二就辍学到外面打工帮补家用。一般有孩子读书的人家生活都会过得比较艰苦,有小孩出去打工的人家条件就会有所改善,所以从近期的利益看的话,许多人家是愿意送小孩出去打工的,而小孩看到因为自己读书家里负债累累时心里也不好受,有的是主动要求退学去打工的。但这样的做法也许能解决一时的困难,而从长远看呢?小孩的未来呢?记得有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最大的希望是爸爸妈妈不要因为我读书而辛苦,哥哥姐姐在外面一天挣三四十块钱我知道你们是很辛苦的”。

 

在整个调研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最多的是这样的种种无奈和恶性循环。经济贫穷和人们思想的保守是制约这里发展的两大障碍。没有任何工业,农业保持着最原始的自给自足的状态,极少用来买卖。农业分散现象严重,无法使用现代的技术提高效率,更谈不上什么农业的产业化。

 

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是我们国家要解决的一个长远而沉重的问题,税费改革等一系列改革让我们看到了政府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和信心,但路漫漫其修远兮,未来的路还很长,除了国家的政策外,当地政府如何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如何发展当地的农村经济,确实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特蕾莎修女说:“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情,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对于我们这些仍然没有经济能力的大学生来说,我们所能做的是少之又少,但我们用七天的时间,去了解这样一个山区,带去一群年轻人的青春和热情,带去各种新的观念,更把山区的贫穷面貌带出来,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这样一个地方,让尽可能多的人更多的去关怀和帮助他们。一双手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是我们始终相信,十双手,二十双手一起努力,力量就会越来越大,我们期待更多的年轻的充满责任和热情的心加入我们,期待社会上有能力有爱心的人能走到一起,去做些看似平凡和微小却不平凡的事。

 

感动篇

在这七天里,我们住在没有风扇的顶层里,每天酷热难耐,睡眠不足。床板简陋到一翻身就吱吱乱响,更有那种种叫不出名的蚊虫随时随地形影不离。但没有一个队员叫过苦,没有一个队员放弃过,支撑我们的除了那一种最初的信念外,更是因为这一群可爱的令人牵挂的孩子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和感动。

 

每次看到他们活蹦乱跳地呼喊着,看到他们调皮地玩闹着,一张张笑脸上,一双双天真的眼睛里,我们不仅是他们的老师,更是成了他们的大朋友。每次下课,学生总会围着你问东问西,大学里的一切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新鲜和生动的。对于外面的世界,他们充满好奇和期待,对于未知的未来,他们有的是憧憬和幻想。

 

 

收到过学生们折的各种小动物,男生摘来青青的橄榄果和柿子,那个高高的内向的女孩用两个星期折的满满一瓶幸运星,班里最调皮的男生送的一瓶小鱼,还有在睡觉时学生们偷偷放在床头的果冻。一点一滴的感动,是我们每天保持微笑和热情的最强大最直接的动力,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伟大的壮志,只是当你觉得有人需要你时,你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去做好每一件事。

 

最后一天的送别会上,当响起朋友这首歌的旋律时,当我们互相拥抱时,许多女生的眼睛都湿润了。我们走时,几个调皮的小男生躲在后面哭,倔强地不肯出来不肯让我们见到。回来后,一位队友收到校长的儿子发来的短信:每天晚上看到你们送来的书,都会哭。你们为什么要那么快走。

 

不禁想起临走时,小孩子一遍一遍地问我们还会不会再来,一遍一遍地问我们为什么不能再教久一点时,眼睛真的不由自主就红了起来。不忍回答,不敢轻易许诺,更不忍让他们失望。

 

想起排练时的筋疲力尽,想起欢送会上学生们一个个开心的表情,想起那个最调皮的男生在最后两天安安静静地看着我们一句话也不说的不舍,想起最后一天早早地就有学生来到我们宿舍门口等待,还有红红的湿润的眼眶和流下的眼泪,电话那一头哽咽的声音。

 

这些片段,也许将来有一天,我们不再清晰地记忆,但心中和他们的那一种情感,却一定会永远好好收藏。

 

 

敲打下这些文字时,耳边一遍遍地响着< <一千零一个愿望>>这首歌。这首在音乐课上教给学生的歌,代表了我们对他们的期望和祝福:好好学习,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就像天再高那又怎样/踮起脚尖/就更靠近阳光......每一颗心都有一双翅膀/要勇往直前地飞翔/没有到不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