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客家的“围龙屋”

文字:EC031 SY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05-08-11 点击数: 分享至:

梅州,一个有着深远文化内涵的城市,是客家人最主要的集散中心和聚居地,素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和“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单丛茶之乡”的美称。从前,对于梅州的认识只停留在报纸和网络上只言片语的介绍;现在,经历了七天在梅州的三下乡生活,我们真正地融入了这个美丽的城市,亲身感受到了她的朴素,她的真诚,她的刻苦勤劳。

 

 我们义教的那个小镇叫梅东,是一座被山与水包围的小镇。为了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梅州,了解梅州的人们,了解梅州的文化。每天下午,学生们都会把自己的自行车借给我们,然后带我们去领略这个小镇的特别。我想,如果要了解一个地方,没有什么比亲身在那儿的大街小巷里穿梭来得更直接了。

 

在这个小镇上,我们见不到一个垃圾筒,但却感受到广州所感受不到的干净。街道的两旁是两排骑楼:楼上是住家,楼下是商铺。这点就与广州的老式建筑有某种相似之处。当时是农忙,街道上行人稀少,年轻力壮的都到田里干活去了。只有一两个老人拉了张小板凳出来,在街道边上坐着。他们只是静静地坐在那儿,用他们的已经看透梅州历史变化的双眼继续关注着梅州小城的不断发展。

 

梅州的街道

 

 然而,梅州最有特色的建筑并非这些骑楼,而是古时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的围龙屋。11号的傍晚,我们见到了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并列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的梅州围龙屋。在夕阳的余辉中,它显得老态龙钟。它那微微剥落的外墙,以及布满青苔的石阶,向我们轻轻诉说着它的历史。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采用了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来建造,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建筑材料有沙、石、土、瓦等。普通的围龙屋占地8亩、10亩,大围龙屋的面积已在30亩以上,建好一座完整的围龙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有的甚至更长时间。一间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堡垒。屋内分别建有多间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形成一个自给自足、自得其乐的社会小群体。

 

                                         客家围龙屋


  在围龙屋的大门前,有一块禾坪,上面平铺着刚收下来的稻谷,旁边还闲置着几张小板凳,想必是客家人晚上用于乘凉聊天的。屋前还有一个半月形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

 

 穿越大门,我们走进围龙屋内。屋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客家人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称为“龙厅”。在建筑上围龙屋的共同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个人、一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讲究的还设有书房和练武厅,令人叹为观止。


     
客家先人的出色才华及高超技艺在围龙屋的设计与建造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随着历史的前进,客家人不再为防御野兽而担忧,围龙屋仅作为一种中华民族智慧见证的建筑保留了下来。现在的客家人已经走出了封闭的围龙屋,走出狭窄的山门,大步走向辽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