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景点我似乎很熟悉了。从电视、书本、图片、朋友的照片上一遍一遍地认识它们。可是仍想有一天亲自走进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在里面静静地走,细细地品味。真的来到了,熟悉的气息迎面而来,心里没有惊喜,只有一种向梦想迈近的淡淡喜悦。
现代与传统的完美结合
北京这一座古城,承载着太多的记忆,也给来过这里的人太多的遐想。脚下踩着的寸寸土地都可能有一串故事。几百年了,也许已铺上了柏油路,建起了现代高楼,但仍掩盖不住、遮挡不了那浓浓的历史的气息。如圆明园一带,如今的清华北大及其外面的马路建筑所在地都曾经是圆明园的一部分。在北京,很常见到古香古色的传统建筑:雕廊彩画、红漆柱子、琉璃瓦……像国门路上的收费站,气势恢宏;大观园旁边的酒家,古典雅致;中国美术馆,古香古色;友谊商店外观像一座王府……坐车时观望马路两旁,发现北京的建筑除了现代的,更少不了传统、古朴的建筑,更有些商铺主体是现代的,门面却是传统古典的。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这座古城中却显得那么和谐,毫不扭捏造作,也不突兀,形成了现代北京特有的风景。
八达岭长城:居庸叠翠
八达岭长城是明长城杰出的代表,像一条巨龙蜿蜒在群山之间。明代《长安夜话》说:“路从此分,四通八达,故名八达岭,是关山最高者。”
八月份,夏末秋初,错过了长城内外春花烂漫的山野,还看不到层林尽染满山遍野的红叶,也还看不到雪后长城银装素裹的纯净。夏季的居庸关八达岭地段雄伟险峻,苍峦叠嶂,层林叠翠连绵不绝。从城墙垛口往外放眼望去,重重青翠环拥着长城,美不胜收。著名的清乾隆朝钦定的“燕京八景”之一“居庸叠翠”就在于此。我国著名的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登临八达岭长城也曾咏叹:“千峰叠翠拥居庸,山北山南处处峰。”
蜿蜒而上的长城,每一块砖上都可以刻写一个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征夫的故事、将挡来敌的故事……踏上这修筑了千年的长城,凭古怀幽,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似乎历历在目,心里有一股豪迈,也有一股心酸,更有一声为历史而发的感慨。穿梭在拥挤的人群当中,沿着古老的城墙一步一步往上攀登。脚上一一垒起的地砖如今已被无数的游人踩出了凹痕,曾经沾着劳动人民的血汗一块块砌起的砖墙也已被摸得近乎光滑,烽火台上更是刻满了游人的字迹。攀登着险峻的长城,享受着险峰的无尽风光,却心疼过往的伤痕而今成了无数人的快乐和安慰。
故宫的记忆
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去天安门那天,正好是八月十五日。凌晨四点半,我们到达天安门广场时那里已是人声鼎沸。到五点二十分升国旗时,广场上已大约有一万人。国歌奏响的那一刻,万人屏息,注视着国旗缓缓上升,庄严无比。
天安门位于广场北面。走近天安门城楼,看到正中挂着的毛主席像,看到两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看到飘扬的红旗,看到高大的红色城墙、古典壮丽的城楼、庄严的国徽,看到雕刻着盘龙腾云高高耸立的汉白玉华表,看到护城河栏杆上威武的狮子,抚摸着汉白玉栏杆,抚摸着红漆的墙壁,心中充满了崇敬。小时候我们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心中却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而今天我终于可以真心地歌唱了。
穿过城门,走过广场,站在巍峨壮观的午门面前,看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想象这里昔日明清两朝大臣士兵进进出出严肃而热闹的样子;午间、深夜安静的样子。穿过午门,依次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是皇帝上朝接受朝贺、接见群臣和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巍峨的殿宇,重叠的宫阙,画栋雕梁,黄瓦红墙漆柱鎏金的门窗,飞扬的四角屋顶点缀着凤凰麒麟,彰显着皇家的辉煌与气派。耳边似乎响起了《故宫的记忆》这首曲,仿佛看得到故宫中历史的层层演变。
站在高处,举目而望,看到的是齐整和恢宏,蓝色天空下,飞檐鳞次栉比,向远方层层铺陈;走过台阶、广场,穿过宫门,站在重重大殿的门外,回想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惊心动魄的宫廷故事,皇帝或惮心竭虑或闲逸享乐;大臣们或共度国事或针锋相对;后宫嫔妃们或勾心斗角或互相扶持……这里曾有最爽朗的笑声也有最低微的哭泣;有皇帝风光背后的心酸,也有妃子夜夜滴泪的不甘。黄瓦红墙汉白玉栏杆,经历了几百年,看得到斑驳的石阶、脱落的红漆,也有经过多次修葺的崭新的墙壁和瓦顶。但即使是重重叠叠的漆,掩盖不了昔日的辉煌,也掩盖不了几百年的沧桑。他们,她们或许就曾扶着这一节栏杆眺望;暗地里相斗的妃子或许就在某一个上午在这一个转角相遇。这里,曾举行过大典;这里,曾闹起过纷争。而今,我依依走过,细细观赏。曾经帝王的奢侈成了现在的珍宝,曾经的辉煌热闹现在只剩下了浮华背后的宁静。在故宫博物院的各个角落,周围都是不同肤色说着不同语言的世界各国全国各地的游客。人潮历历而过,相机录下了多少人在殿前殿后的笑容,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进入故宫沉睡已久的记忆,回味历史的沧桑。落了漆的门墙,生了苔的阶,泛黑长草的瓦顶,一切都兀自安安静静,连曾经动人的故事也安安静静地横梗在那里。
天坛愁雨
去天坛那天,天一直下着细细密密的雨。弄湿了空气,却丝毫减不了游人的兴致。一拨拨的游人撑着伞披着雨衣徜徉在这昔日明清帝王祭天,祈求天下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地方。雨中的天坛带着一丝哀愁幽怨,可能因为红墙蓝紫色琉璃瓦和汉白玉栏杆经雨洗礼后泛出的历历的光;也可能因为在明清时期,皇帝祭天一定会选在风和日丽的日子,雨天应该是天坛最安静的时候。如今一片热闹的样子更衬托出天坛本身的落寞。
天坛除了其建筑选址、建筑布局、建筑本身包括整体颜色搭配是一种艺术外,更蕴涵着浓浓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天坛有内坛和外坛之分,外坛北墙圆,南墙方,意为“天圆地方”,反映了古人的思想,而天坛围墙也因此被称为“天地墙”。再以圜丘为例,这是一座三层圆形石坛,每层都有汉白玉石栏,做工精美。坛面、台阶和栏杆所用石料均为九的倍数。坛面上有一块解说板这样写着:“圜丘的上层台面四周环砌九圈台面石,中心圆形石板称‘天心石’。其外环砌石板九块,再外一圈为十八块石板,以后依次递增九块,直至‘九九’八十一块,寓意‘九重天’。”天坛的建筑本身还蕴含着声学、力学和几何学的原理。
北京城太大,有太多的景点,太多的故事,没去的时候会觉得很向往,要回来了却觉得很遗憾。因为身为一个游客,匆匆来去,错过很多。短短几天时间,能去的地方有限,能给我细心感受的时间太短。况且,京城四季的景致不同。希望能好好感受郁达夫和老舍笔下的故都的秋;希望能看看香山秋季似火的红叶,层林尽染的壮景。可惜夏季到来,只能欣赏香山绿海。而“燕京八景”之一的“西山晴雪”在此时更只能在想象中出现。希望能去去宋庆龄、鲁迅、老舍、茅盾、梅兰芳、郭沫若、梁启超、齐白石、李大钊的故居;希望能再登一次万里长城,希望能再游一次故宫,希望能再钻一次焦庄户的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