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伍方斐后现代视角解读网络文化

文字:记者 戴春晨 林嘉慧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0-12-17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网络正在改变人类生活。”12月16日晚,党委宣传部、图书馆主办的人文大讲坛“本土化系列”第九讲在北校图书馆多功能报告厅举行。图书馆副馆长、中文学院教授伍方斐开讲“当前网络文化的后现代分析”,他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解读分析了当前的网络文化现象。讲座由宣传部长孔晓明主持。

  本次讲座是我校人文大讲坛“本土化系列”本学期最后一讲,正因为如此,此次人文大讲坛现场气氛热烈,高潮再起。

现场情景现场气氛热烈,“围观”者众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期出现的一大人文思潮,是人文学界研究当今问题常用的关键词之一。具体说来,后现代主要有这些倾向:对逻辑性观念与结构性阐释的“怀疑”的态度;反叛精英视角,质疑权威和启蒙理性;把世界视为荒谬的、破碎的,并努力适应这种现实;用游戏狂欢的心态面对绝望和痛苦,历史感消退;淡化和消解雅与俗、艺术与生活的边界。后现代主义是伍方斐的主要研究领域,讲座中,伍方斐借鉴后现代理论与方法,对网络新媒体、虚拟社区、网络红人现象等网络文化现象进行个案分析,现场的青年学子反响热烈。

伍方斐教授解读当前社会文化现象的后现代伍方斐教授用后现代理论解析网络文化现象

互联网带来的三大后果

  “我跟孔部(指宣传部长孔晓明,当晚主持人)这一代是‘网络移民’,你们这一代是‘网络原住民’,你们很小就接触网络了。”伍方斐开场的比喻,指出了网络对两代人影响的不同程度。伍方斐认为,互联网时代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三大后果,它会使全球化与民族国家自治权力的衰落或减弱,促进电子社区或网上社区的出现和发展,将会导致感知经验变异的全新的人类感受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后现代社会又被称为信息社会或媒体社会,人的生活已全面信息化、媒介化了。实际上人已生活在媒体信息所建构的世界之中,其核心将是形成一种全新的网络人类。

“媒体是有意味的形式”

  “孔子最适合写微博,因为孔子生活的年代缺乏先进的媒体,孔子的思想都是深思熟虑的产物。”伍方斐幽默地说,“我们也不可能用甲骨文写长篇小说。”他指出了不同时代的媒介形式对人类表达的影响。网络核心的特点是即时互动,某一网民发表帖子,其他人可以随时回应。

  “当别人告诉你,某个人说了你坏话,你不要想到那个人说了你坏话,你要想的是这个人告诉你,那个人说了你坏话,他这么说有什么目的。”伍方斐从生活的实例出发,引用胡适的话“所以自传都是他传”,提出一个重要观点:任何叙事都是经过转述的,所有的真实都是被叙述出来的。这也是后现代主义理论的题中之意。伍方斐对新媒体的形式意义谈了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媒体是有意味的形式;媒体通过技术手段对存在的发现和再造,是一种“叙述”。同时,媒体具有主体性和生产性,媒体有自己的观点,会“生产”意义和故事。媒体就是生活,就是生活方式,我们的生活正在被媒体塑造着。

伍方斐旁征博引,幽默风趣

“网络红人”是大众的狂欢

  “犀利哥的走红是偶然性的产物,生活就是偶然性。”伍方斐重点对“犀利哥”进行个案分析。他播放有精神病的“犀利哥”被骚扰怒吼的视频,引出对“网络红人”思考。他指出,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娱乐至上的社会,是个大众狂欢的社会。网络红人走红的奥秘是好奇吸引,排斥讨厌。网络红人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种看客意识,一种中国式的围观看热闹心理。网络事件的特点是快捷性,猎奇性,娱乐性,公共性。

  演讲之后,他与在场的青年学子进行了对话。在场的同学积极热情,使现场气氛再度活跃起来。人文大讲坛“本土化系列”完美收官。

观众提问到场观众踊跃提问  

主讲人简介

伍方斐,文学博士,教授,我校图书馆副馆长,中文学院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生导师。先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出版《走出“现代”的迷思: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通论》、《台港澳及海外客籍作家研究》等专著,论文获广东省社科成果奖、广东省文学评论奖。

 

名词解释: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Postmodernism)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而现在成了:一切都是凌乱的,没有中心。一些人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基督教世界的终结。很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这个词有以下几个特点:产生于现代主义之后。批判传统和正统。但它反对“科学的独裁性”。宣扬要有超越人类理性、道德和历史辖制的思想自由。在此意义下,后现代主义有创造性、批判性和建设性。

有意味的形式

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提出的美学概念。所谓有意味的形式”,被认为是任何真正的艺术品应具的基本性质。它由形式意味这两个紧相依连的部分组成。这形式”,不是客观的自然事物的形式,也不是摹拟、再现的形式,而是经过艺术抽象的、符号化的形式,是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审美情绪。

娱乐至上/娱乐至死

出自美国学者波兹曼的著作《娱乐至死》。《娱乐至死》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电视的一般表达方式是娱乐。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