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什么是身份识别?指纹识别技术的现状如何?技术的前景怎样?4月29日,南校区G308,国防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殷建平从身份验证的研究意义、身份验证的类型以及指纹验证的技术原理等方面为我校师生讲解了指纹识别技术的现状。我校党委副书记陈建平、科研处处长阳爱民、思科信息学院院长姜灵敏等出席了讲座。
讲座开始前,陈建平介绍了我校的发展概况。殷建平认为,广外丰富的外语背景、经贸背景如果与信息技术结合,走协同式发展路线,将“大有空间”。
![](/__local/1/2F/21/63B4AEDAB6438BA40D2DDFF6DE3_9F4F53E3_24C72.jpg?e=.jpg)
陈建平向殷建平赠送纪念品
身份验证:知识、令牌与生物特征
身份验证无处不在,从古时候大将带兵的兵符到现在无处不在的密码,以及各种门锁……无一没有身份验证的影子。当前生活中的身份验证主要分为知识的身份验证与令牌的身份验证。前者通过特定知识进行身份验证(比如密码),后者要求有特定的物品(比如钥匙)。知识型身份验证容易遗忘,容易被盗;令牌型身份验证容易丢失,容易伪造。这些缺点使得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验证研究非常有必要。
生物特征分为两类,一类是先天特征,比如DNA、指纹、脸庞、虹膜等;一类是后天行为特征,比如笔迹、步态等。从普遍性、独特性、稳定性、可采集性等方面评估,指纹身份验证是较好的方法,广泛运用于罪犯调查、访问控制、人员考勤等。
![](/__local/9/5D/B3/73E478393A487B850617ED56979_0853E3B3_21722.jpg?e=.jpg)
殷建平:自动指纹验证的若干研究
指纹验证的基本原理及发展
指纹验证主要是验证指纹的全局特征与局部特征,这些特征包括核心点、交叉点、三角点等。当进行指纹识别时,与原指纹信息进行匹配。
相对于传统的指纹验证,殷建平谈到了自己的研究发展:提出用二次分割的方法,防止第一个人的指纹残迹干扰后来者的识别,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灰度检验与纹路走向排除干扰;改进了基于Gabor滤波器的指纹增强方法,有效克服了局部图像拼接的问题;针对小面积指纹的匹配,提出了结合节点和方向场的匹配算法。
关于指纹验证的现有问题,殷建平进行了研究展望,他认为,未来指纹验证的发展必须不断提高方向的准确计算、图像的准确分割、低质量图像的分辨;必须建立廉价、高质量、快速的采集方式;必须能够区分活体指纹与非活体指纹。
讲座结束后,姜灵敏进行了点评。他指出,本次讲座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同时也带来了研究方法上的革新,比如注重研究的意义、注重对现有技术的突破。
![](/__local/5/66/EB/D9CDB17BCF0D11C421C102513C3_CB881588_5087.jpg?e=.jpg)
识别过程(作图:赵伯麟)
附:讲座者简介及讲座概要
殷建平,1990年10月博士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是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培养出来的首批博士。博士毕业后前往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是该系的第一位博士后,1993年初,期满出站,回国防科技大学任教,是该校第一位学成归来的博士后。1993年12月评为副教授,1994年9月评为硕士生导师,1998年12月评为教授,2000年5月起任博士生导师。是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军队院校首届教学专家组成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理事,理论计算机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同行评议专家,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国内多种核心刊物的编委。从1993年起,每年都应邀担任一个国际或国内学术会议的主席或程序委员会的负责人。
![](/__local/C/75/80/8BBB8661256398034AFEB0E3A05_4A97B706_FFBF.jpg?e=.jpg)
讲座概要(作图:赵伯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