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2004年9月广外第一批师生进驻大学城校区(南校区)以来,时光流转已然十年。十年间,钟楼下的树苗已经“亭亭如盖矣”,语心湖畔早已绿树成荫、繁花似锦,22000多名学子从这里走向社会。在大学城建设十周年之际,广外新闻网特别推出“南校十年”系列专题报道。盘点南校区十年建设成就,寻访那些曾经生活在南校的师生,聆听那些曾经发生在南校的故事。
十年,时光荏苒。十年前,语心湖畔栽下的一棵棵小树苗早已长成遮阳大树,语心湖上横跨的三座拱桥早已留下沧桑的印记,语心湖的湖水随珠江水潮起潮落早已经历了万千次淘洗。一年又一年,语心湖见证了一批批身穿绿装的新生在这里挥洒热汗,见证一批批学有所成的学子从这里走向社会。
十年,沧海桑田。当年“半边华厦半边垣”的大学城已然华丽变身为“智慧岛”和“文化创新生态之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城校区(南校区)早已从一片农田荒地崛起,发展成大学城一张靓丽的名片。
十年间,广外大学城校区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数不完,道不尽。本专题着重从“基础建设”、“学科布局”、“校园文化”以及“学生就业”等方面入手,试图从几个侧面盘点和呈现广外南校区十年发展成就。
南校区奠基仪式
“基建篇”:农田荒地变身大学城靓丽名片
2003年10月15日,在欢乐的锣鼓声和礼炮声中,广外在番禺小谷围岛一片农田荒地举行了新校区奠基仪式,南校区正式破土动工。
南校语心湖
为保证2004年9月新生能顺利入读,仅用10个月的时间,就在教学区和生活区完成了13栋单体建筑、合计270000㎡的建筑面积的建设。同年,学校还对南校区教学区、教工宿舍区、学生生活区进行网络综合布线,建设南校区实验室、购置网络设备和第一期安防系统。到2005年8月,随着二期工程完成,又建设了公寓、饭堂、大会堂、艺术楼、院系办公楼、学校行政办公楼、学术交流中心、图书馆,以及体育馆、体育场、游泳池、语心湖和地下隧道等。
南校钟楼
南校区的建筑与北校区保持一致,以橙色为主色,呈现出现代风格,配以灰色坡顶的徽派传统建筑式样,充分体现当前世界教育科技和建筑发展趋势、布局合理、交通通畅、空间观感复合多样、生态环境自然和谐、具备园林式景观的美丽校园。校区大门设计采用现代手法,强烈明快;一条景观轴从东西贯穿南北,两个行政大楼呈环抱之势,通过虚实对比,体现稳重大方又富朝气的行政区;单体设计以透空院落式为主,围合成多个核心庭院。
除此以外,作为大学城首批进驻高校,我校克服众多困难,在大学城内率先实现“七通”,即通水、通电、通路、通信、通油(汽油)、通车与通气(煤气天然气),确保在南校区能让师生拥有舒适安稳的学校生活。
巍峨耸立的钟楼是为大学城十大特色建筑之一,与珠江同涨落的语心湖以及湖上的两座拱桥、湖里生活的黑天鹅闻名遐迩,挡风遮雨、节能环保的地下隧道是学生文化活动的天然舞台,还有繁盛的花树和穿梭行走的学子,雄伟且充满新鲜活力的南校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迷人,成为广州大学城当之无愧的靓丽的名片。
大学城校区的建成使我校办学资源获得了成倍的增长,极大地缓解了由于招生人数的日益扩大造成办学资源和办学空间捉襟见肘的紧张局面。在谈起南校十年的建设成就时,广外原党委书记、校长徐真华不无自毫地说:“南校区的建设和使用,不仅扩大了校园面积、使我校的硬件条件得到大幅提升,而且也是我校走出去、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手段的一次实践。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如何在培养规模上去的同时保证培养质量提升,我们学校做到了”
“布局篇”:学科校区布局调整助力“一体两翼”格局
2006年7月,广外2400多名学子从南校搬迁到到北校区,演绎了一场广外史上最大规模的校区大搬迁。这也是广外南校10年学科校区布局调整的一幕。
2006年校区大搬迁
十年来,基于中国高等教育和学校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广外适时对学术资源和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适时调整学科校区布局。
2004年9月,南校区迎来首批共4529名新生,这是学校自1999年以来的第二次大规模扩招,扩招幅度达2000多人。军训结束后,除了小语种的374名学生返回到北校区以外,其他的4145名学生留在南校区上课,成为南校区的第一批主人。
2004年下半年,学校召开了11场座谈会和论证会,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于2005年1月公布了《学科专业调整和校区布局调整方案》,原经贸学院、管理学院、教育学院、信息学院、新闻学院、艺术学院和体育部等7个学院(部)安排在南校区。根据方案部署,2006年7月,之前在南校区上课的英文学院、商英学院、法学院、政管学院和中文学院的2451名学子从南校区搬迁到北校。
2006年4月,根据实际运行情况,学校又公布了《校区布局调整2006年实施方案》,法学院和政管学院留在南校区。这样,学校布局调整完成后,南北校区形成了“一体两翼”的格局。2008年10月,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划入我校,在此基础上,为适应学校发展战略,2009年3月新成立的财经学院被安排在南校区。
2014年1月,我校被广东省确定为自主办学改革的试点高校。经多方调研论证,校党委确定在包括调整学科专业在内的几个领域重点突破,2014年7月,学校公布了《部分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经贸学院更名为“经济贸易学院”,原思科信息学院的经济统计学专业转入经济贸易学院;原经贸学院的金融学、金融工程、保险学专业与原思科信息学院的数学与应用学专业组建“金融学院”;原财经学院的税收学、财政学专业并入经济贸易学院,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专业成立会计学院;原管理学院更名为“商学院”,原管理学院电子商务转入思科信息学院。
此次学科专业调整是基于什么标准进行的?校党委书记隋广军曾强调指出,这次学科专业调整的方向是要利于形成集中度较高的学科群体,利于学科融合、突出重点、形成特色、保证学科建设早出成效,快出成效,出大成效。
经过调整,广外学科布局形成了“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外语类学科基本上设在北校区,经、管、法、工等非外语类学科基本上设在南校区。校长仲伟合曾把外语类学科和非外语类学科比喻为鸟的“两只翅膀”:“广外要实现真正的腾飞,必需让两只翅膀都丰满起来,有力地飞起来。”十年间,广外在传统的外语学科继续保持优势发展的同时,经、管、法、工等非外语类学科获得了快速的发展。截止到2014年6月,共有40多个专业,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理学、教育学、艺术学7个学科门类,有法学、会计学、物流管理、税收学、新闻学等5个省级重点专业与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国际贸易、金融学、市场营销、会计学、工商管理等5个省级名牌专业。
“文化篇”:培育特色校园文化,增加学生归属感认同感
2004年9月,南校区的主人都是新生。面对着没有师兄师姐、缺少图书馆和齐全运动设施的因境,重建文化氛围、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成为建设初期南校区面临的重大课题。
大学城不能只有学生,还应该有教师。可是当时大学城内的配套设施都很不完善,生活很不方便,连接城内、城外的交通也很不通畅方便,所以无论是“驻校族(在南校区生活)”还是“奔波族”(住在市区、到大学城上课)都面临着不少的困难和压力。时任南校区管委会主任董小麟说,为了解决师生的进出城问题,学校多次与一汽、三汽公司协商,最终将1号线、3号线作为南北校连通的公交线路,将南北校来往时间缩到50分钟,极大地方便了师生出行。
钟楼下新年倒数
为了满足师生的阅读和备课需求,图书馆克服困难,当年11月在今天第二食堂的一楼建立了临时图书馆,藏书约13万册,报刊300多种,还安排了10名工作人员,有效保障了南校区师生的信息需求。二期图书馆正式投入使用,并设立24小时自修室、教师研修室,主要读者服务区每周开放时间达95小时,极大地方便了师生阅读。此外,校训石
、12位中外名人雕塑等文化景观也相继落户,为南校区的文化建设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马克思雕像屹立在语心湖畔
为了营造浓厚的学习和文化氛围,同校特别推行过“早读”和“晚修”制度。管委会还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2004年11月12日晚上,南校区艺术团的队员和参加新生参加在广州大学城举办的当时省高校规模最大的文艺演出“青春起飞——广州大学生文艺晚会”,“广外、广外、we can fly”的口号响彻全场。
南校区还有一个“新年钟楼记忆”作为传统节目,在老广外人心中弥足珍贵。周东兰谈起这个活动说到:“那时候,第一批新生搬来南校,而他们的老师和师兄师姐又都在北校。我们特别希望新生们能在新校区找到归属感。”要解决因缺少师兄师姐而造成的校园文化断层,南校区管委会想到,必须创造机会让南校区的学生走出班级、跨过学院、走到一起。于是,“钟楼倒数”活动应运而生,而且一直延续下来。
2004年11月,原基础英语学院在南校区组织举办了Englishi Olympic 比赛,2005年4月南校区的广播台开播,11月南校校运会首次上演。随着时间的推移,除了校级组织的“英语综合技能大赛”、“秋之声”校园十大歌手比赛、“广外杯”系列比赛等外,学院组织的“经世者”、“模拟交易会”、“模拟法庭”、“DVNEWSCAR”等特色活动也为南校学习子提供了一个个文化舞台。
教师们的无私奉献,让大学城的学生对学校有了更多的归属感;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极大地丰富了师生的文化生活。
“就业篇”:十年磨一剑,桃李满天下
2008年6月,南校区培养的第一批的学生毕业了。至今已经有7届22000多名学生从南校区毕业。南校区学子积极活跃、勤恳务实的形象也被广泛传播。
万事开头难。南校区的学生就业工作经历了一个初时的艰难期。据南校区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介绍,在2008年的时候,由于当时外界对南校区性质认识不清,甚至会误认为南校区只是我校的一个附属学校,所以08年很少有企业来南校区进行宣讲和招聘。再加上当时交通的限制,以及大学城学生四年内缺乏实习机会,求职时也没有师兄师姐的指导和经验参考,那一届毕业生找工作很辛苦。2009年是中国受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的一年,尽管那一届同学提早准备,非常积极地实习,就业情况还是呈现出整体下滑的趋势。学校不断努力,积极“走出去”,主动与企业进行沟通交流,还发动学校老师的个人资源,如举办“校友招聘会”等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难题。
就业招聘会
从2010年到2014年这五年以来,大学城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加上地铁等交通设施的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南校招聘毕业生,就业资源大大丰富了起来。广外毕业生的就业率一直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就业率高,就业层次高,就业满意度高”的三高目标。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徐昶斌介绍说:“就以2013届的毕业生为例,南校区共有41个专业的3752名毕业生,最终就业率是99.92%。”麦可思公司发布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2014版)》显示,我校毕业主要集中在金融、媒体信息及通信、各类专业设计与咨询服务业、教育等行业,在1000人以上规模的大型企业中就业的占49%。
十年南校的发展就是十年广外教育事业的发展,十年南校建设成就是十年广外教育事业整体发展成就的局部展现。
近十年来,广外抓住中国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时机,一方面对外谋划办学规模扩张,另一方面苦练内功,改革内部管理体制,提高教学质量,打造办学特色,走上了一条以质量和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因此,南校区的发展不单是广外的外延式发展和规模发展,更多却是体现广外的内涵式发展和办学质量及特色的发展。
语心湖的变迁默默地见证着十年南校的发展,十年南校的变迁也默默地见证着广外十年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