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普及宪法知识 落实依宪治国——首个宪法日访朱最新教授

文字:广外宣 图片: 编辑: 发布时间:2014-12-03 点击数: 分享至: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并确定每年12月4日为国家宪法日。今天迎来了首个宪法日。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大力推进我校宪法教育活动,帮助广大师生深刻理解宪法日确立的重大意义、宪法教育对普及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作用以及今年开展宪法教育活动应注重的几项工作等,广外新闻网记者专门走访了我校区域一体化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法学院教授、省首届“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朱最新。


    记者:请您首先介绍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修改的简单历程以及几个重大的修订内容。

    朱最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前夕,中国共产党邀请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的代表662人,组成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会议经过民主协商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人民大宪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了在《共同纲领》基础上、经过广泛讨论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宪法作为我国第一部正式的社会主义宪法,无论是其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还是结构形式,都受到了人们的普遍称赞。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1982年宪法继承和发展了1954年宪法的基本原则,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一部宪法。1982年宪法经过32年变迁,采用修正案方式做了4次部分修改,形成了31条修正案:1988年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进行了第一次修改,在第11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删去第10条第4款中不得出租土地的规定,增加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民大第一次会议进行了第二次修改,明确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写进宪法,增加了“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形式确定下来,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定为国家的基本经济体制,把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1999年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进行了第三次修改,把“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等内容写进宪法。2004年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进行了第四次修改,包含将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等写入宪法序言、将国家的土地征用制度修改为“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等多项内容的修改。

   记者:请您谈谈现行宪法对推动我国依法治国所产生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朱最新: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依法治国的“法”,指的就是以宪法为核心由各种法律规范组成的完整法律体系。其中,宪法在整个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法律的立法依据和立法基础,是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 体和公民的最高行为准则。因此,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宪法是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根本大法。公民权利与自由作为宪法的主要内容,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在近代史上,自从宪法产生以后,几乎没有或很少有宪法不确认公民权利与自由的。列宁也曾指出:“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宪法是公民权利和自由的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是宪法的出发点与归宿。对公民来讲,权利和自由的行使有一个认识、了解和习惯的过程,对政府来讲,有一个学习与提高的过程。因此,需要通过宪法和法律促进国家机关提高实现与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的自觉性,也要引导公民运用法律武器来保障自己的权利和自由。
    我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规定了国家公权力的组织体系、职责权限和行为标准,确立了国家权力的分工和相互监督机制。依宪治国,就是要按照宪法的要求,规范国家公权力的良好运行,加强对公权力的有效监督。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带头学好宪法,熟悉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严格依照宪法办事,真正把宪法作为根本活动准则。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新形势下,我们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只有做到这三个“善于”,才能真正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断优化依法执政基本方式,更好地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总之,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宪法和法律 的规定来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就是依宪治国。即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宪法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保障,是依法治国的根本。
   

    记者: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确定国家宪法日的意义何在?

    朱最新:“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人民对宪法的信仰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能靠命令。宪法信仰的树立需要在全社会加强宪法的宣传和教育,需要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各种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让宪法家喻户晓,在全社会形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将现行宪法颁布实施之日——1982年12月4日作为每年全国法制宣传日。从那以后,每年都举行一次隆重的纪念活动,这已成惯例。然而,法制宣传日虽然也讲宪法,但毕竟不是主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设置宪法日后,12月4日举行的所有活动都得围绕宪法来进行,更有助于大家从不同角度理解宪法。确定了国家宪法日,每年都举行大量的纪念活动,这样,有助于普及宪法知识,落实依宪治国,发挥宪法作用,维护宪法权威;有助于公民通过各种宪法宣传活动感受宪法的价值,扩大宪法实施的群众基础;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宪法意识和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使宪法精神从小就植根于民众的内心深处,从而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的良好氛围;设立国家宪法日也有助于在国际社会树立我国尊重宪法的良好形象,扩大我国宪法的国际影响。

    记者:请您谈谈宪法教育对于大学生法制教育以及法治社会建设的作用和意义。

    朱最新:宪法教育对于大学生法制教育以及法治社会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在于:第一,大学生宪法教育是实现党的依法治国新要求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新时期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其中,全民守法,最根本的是对宪法的尊重和服从,因为宪法是产生其他法律的法律,是一国法律体系的根本和核心。而宪法知识的掌握有助于宪法意识培养和宪法信仰的养成。对于作为全民中坚力量的大学生而言,自然不能缺失宪法教育。第二,大学生宪法教育是制约权力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宪法不仅是人民授予国家机关权力之法,更是制约国家权力之法。宪法是“以权利制约权力”的最基本的法,通过权力的制约机制来最大限度地防止国家机关滥用职权是宪法的核心内容。大学生既是未来权力的行使者,也是未来权力的监督者。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宪法教育,使其树立宪法信仰,从而自觉遵守宪法就成为我国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第三,对大学生进行宪法教育,是培养其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奋发向上的思想道德基础。而宪法教育之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显著的价值和功能。”宪法确立了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法律地位,因此,宪法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得以在公民心中扎根的根本支撑;宪法容纳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精神,因此宪法教育能够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内涵的社会信仰;宪法教育能够培养公民意识,而爱国主义精神蕴含在公民意识之中,因此宪法教育能够培养公民具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第四,对大学生进行宪法教育,是对其如何以公民身份生活的必要指导。宪法不仅是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行为准则,也是公民日常生活中的最高行为规范。“宪法中规定的国家基本制度和基本国策,从宏观上明确引导与规范着公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宪法中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则直接全面地与公民生活融为一体。如‘住宅权’指导着‘住’,‘言论自由’指导着‘说’,‘迁徙权、人身自由’指导着‘行’,‘财产权’指导‘吃’、‘穿’,‘婚姻自由’指导着‘结婚’、‘离婚’等行为。总之,宪法不仅是政治法,也是生活之法。宪法教育在法律上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的指引。”

    记者:围绕2014年全国教育系统宪法学习日确定的主题“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您认为在今年高校在开展宪法教育活动中应重视哪几个方面的工作?


    朱最新:我认为高校在开展宪法教育活动中既要重视国家宪法日的宣传,也要重视日常的教育:
    第一,在国家宪法日,要以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宣传(宣传宪法确立的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以及国家生活的基本原则等内容,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构成、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心);大力开展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推进依法治国重大决定的学习宣传(重点宣传四中全会关于推进依法治国的主要内容:一条依法治国基本经验; 一个依法治国总目标;五个依法治国原则;六大依法治国任务。引导全体公民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牢牢把握法治中国建设的发展方向)。


    第二,在日常工作与教学中要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形成宪法教育的长效机制。对大学生,要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宪法课程教学中强化宪法知识教育和宪法信仰的培育;对教职员工,尤其是学校领导干部,要推进法学家“法律进校园”活动,加强法制教育,形成崇尚法治、遵守法治、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的良好氛围。
    第三,宪法和法律实施是宪法、法律宣传教育的最有效路径。要大力开展教育体制改革,将一切与宪法法律相抵触的制度及时予以修正,对师生员工,尤其是学校领导干部的违法行为,要及时依法予以纠正,从而通过宪法和法律的实施来推动宪法教育深入发展。
    第四,要大力鼓励法学专业的师生利用课外时间开展法律咨询服务等法律实践活动,通过法律实践深化师生的宪法意识、法律意识。


 

附:朱最新简历

    朱最新,男,江西安福人,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研究评估与咨询服务基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区域一体化法治研究中心副主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广东省首届“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兼任中国行政法学会理事、广东省法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地方立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广东省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广东省房地产研究会副监事长,广州市人民政府法律咨询专家、广州中级人民法院法律咨询专家等。研究领域:行政法、地方立法与区域法治。出版《涉外行政法理论与实务》、《行政备案制度研究》等著作10余部,在《中国法学》、《法商研究》、《现代法学》、《学术研究》、《求实》、《江海学刊》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项目等纵横向课题40余项,获各种奖励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