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代会巡礼·人才培养篇】
聚焦内涵特色 培养高素质国际化人才
【成就巡礼】
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紧紧围绕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聚焦内涵式发展和国际化特色,着力培养“双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两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实践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有社会责任感的国际化人才。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广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
2018年9月3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俄语频道主办,央视俄语频道与全俄国家电视广播公司联合录制的《2018CGTN中俄语言大赛》总决赛在北京落幕,我校西语学院俄语系博士研究生陈群技压群芳,以每轮最高分的优势胜出,摘得桂冠。俄罗斯资深媒体人娜塔莉·鲍里斯娃评价陈群的赛场表现时说,“如果闭上眼,我一定会认为台上是一个俄罗斯人在演讲!”
陈群获2018CGTN俄语总决赛冠军
近年来,广外学子的身影频繁地现在国内外各类专业比赛赛场上,并凭借出色的发挥斩获诸多佳绩。2012年,沈家慧夺得“21世纪杯”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2013年,林江豪获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14年,英语语音科技创新团队入选全国首批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2015年,艺术学院Vivace合唱团获波兰索波特国际合唱比赛民谣组银奖等三项大奖;2016年,胡智达、张碧月获第九届全国高校德语专业大学生德语辩论赛一等奖;2017年,“广外女生战队”荣获首届全球华人网络安全技能大赛粤港澳台赛冠军;2018年,Oasis队获外研社杯全国商务英语大赛冠军......
“广外女生战队”获首届全球华人网络安全技能大赛粤港澳台赛冠军
近年来,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本科教学中深入实施“12345”计划(见文后“数说举措”介绍),推进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本土教育与国际教育深度融合,形成了“外语+专业”“专业+外语”“外语+外语”三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研究生培养中,实施“54321”工程(见文后“数说举措”介绍),并逐步构建了“高水平+国际化”的博士生培养模式、“创新+国际化+学科交叉”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和“分类+协同+职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主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积极发挥“多语种+”优势,打造“多语种+会计”创新班、“多语种+新闻”创新班,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实现了全员派出国境外实习。2012年以来,我校在商英创新班、经贸创新班、会计创新班3个校内跨学院、跨专业创新班的基础上,不断推进校内协同、校际协同、校企(行业)协同、国际协同等人才培养新机制。从2015年秋季起,我校在广东高校中率先推行学分制管理,与国际通行的教学管理制度接轨,实行3年至6年的弹性学制,实现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教师和自主选择修业年限,赋予学生更大的选课权。
法国雷恩高等商学院副校长给创新班学生授课
我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先后获得教育部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广东省国际化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学分制改革为核心的广东省高校自主办学综合改革试点等项目等。我校作为全国第一批会计专硕深化改革单位,“多语种+会计”创新班培养模式获教育部推广。
搭建多渠道育人平台,培养思想素质高的“四有”人才。
一直以来,我校不仅重视课堂教学,也重视实践教学;不仅重视对学生的专业知识传授,也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仅重视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国际化人才,也注重培养学生涵养家国情怀,塑造“有德、有才、有情、有义”的品质。
法援志愿者向民众解答问题
学校每年有大批学生奔赴贫困农村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学雷锋月”活动、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他们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彰显了广外人的情怀和担当。法学院廖同学曾在广外法律援助中心参与志愿服务,他表示:“能把我们的知识用在解决街坊邻居的困难上,这样的辛苦非常有价值。”曾参加2015年首届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的杨柔同学表示,大一时的她参加“三下乡”活动让她对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他希望此次支教项目能够为当地建设作出贡献。此外,我校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和技能广泛参加在国内举行的重大会议、论坛、赛事、活动的志愿者服务工作, 在服务社会、传递正能量的过程中,彰显卓越、诚信、包容、自信的广外价值观。
埃博拉志愿者在工作中
邵书琴(左上)、冯卓怡(右上)、梁杏媚(左下)、刘诗薇(右下)
近年来,广外涌现出全省学雷锋示范点——法律授助中心、抗埃博拉志愿者团队等模范典型;培养出享誉全国的优秀志愿者,如获得第22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的校友邵书琴、扎跟新疆服务群众的校友冯卓怡、扎根汶川架起粤川“友谊之桥”的校友梁杏媚,以及被新华网专题报道的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刘诗薇等先进典型。
打造境内外多元实习基地,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国际化人才
2016年1月,由中日韩三国首脑倡导的“亚洲校园”项目首届毕业生结业,由我校与日本立命馆大学、韩国东西大学联合培养的30名学生在语言能力上取得了优异成绩,“亚洲校园”项目在培养跨时代人文精英领导型人才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得到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高度关注。
广外国际治理创新研究生项目
2017年3月,一个全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国际治理创新研究生项目在广外正式启动。项目采用校内学习1年、海外学习1年、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实习半年或一年的“1+1+1”培养模式,按双方高校要求申请学位获得通过,即可分别获得广外和国外两个学位证书。广外与国际知名学府合作,共同培养熟悉国际政治、外交、法律、经济和管理的综合型复合型高端专业人才。
类似“亚洲校园”项目、国际治理创新研究生项目这样的跨国境学生学习交流项目在广外还有很多,比如与英国利兹大学合作举办英语教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与英国雷丁大学合作举办英语教育硕士学位教育项目等。
七年来,广外大力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在省内外建起了一批批实习基地,据统计,截至2018年,共建设了180个校外实习基地,其中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26个,校级优秀实习基地64个,建成16个境外实习基地。多元化的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锻炼社会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持别是各类特色鲜明的跨境实习基地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实用人才
七年来,学校积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鼓励学生参与实习实践。通过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开设创新创业相关课程、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比赛和项目,与校外企业、校友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创新创业创造便利条件和良好的氛围。2015年我校获评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2016年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2017年广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落户我校,2018年国际丝路创业教育联盟华南首个基地落户我校、学校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联盟常务理事单位和广州大学生创客联盟核心发起单位。
广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中心揭牌
2016年,学校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牵头开展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提质增效。分别在南北校区设立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先后近200余支学生创业团队进驻过基地,近年来培育、孵化出多个优秀学生创业项目,从中走出的优秀创业项目目前公司市值已超十亿。在校内,广外学生勤工俭学依托云山咖啡屋、云山健身室等30余个勤工实体,为贫困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校内实践岗位,一方面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生活困难,另一方面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近年来,我校学生和校友在创新创业方面喜报频传。2015年,我校益米团队“广东益米科技有限公司”和Anew团队“广州学创软件科技有限公司”获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广东省分赛铜奖。2017年,Enactus创行团队通过展示“扶蒲前行”项目夺得全国亚军。“挑战杯”成绩不断刷新历史,2018年获得“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2项、银奖1项,实现金奖零的突破。2018年,池晓霓等同学的项目和华诗润等同学的项目分别获 “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金奖。此外,毕业生宋俊文返乡创业,获评“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广东省双创之星”等荣誉称号;毕业生陈安妮创办的企业“快看漫画”,现已坐拥7000多万用户,企业估值达15亿元;毕业生温城辉创办的企业“礼物说”年交易额达10亿元,被誉为“90后马云”。
创业计划竞赛金奖作品项目“U-talent International”团队
七年来,我校人才培养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成果累累,人才培养质量高。学校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就业竞争力,深受各用人单位青睐,本科生、研究生总体就业率均在99%以上。学校作为“全国就业先进工作单位”的高校受国务院表彰。毕业生就业层次高,在近年权威的高校毕业生薪酬排行榜中,广外毕业生位列广东乃至全国高校前列。
【数说成就】
【数说举措】
近年来,广外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办出特色”的方针,稳步推进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全面启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推出了一些提高人才培养质、打造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举措。
(一)本科教学“12345”计划:
明确“一个目标”:培养 “双高”(思想素质高、专业水平高)、“两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强、实践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直接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国际化人才;依托“两个抓手”:以建设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抓手和以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抓手;推进“三个融合”:外语教学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本土教育与国际教育的深度融合;完善“四个模块”:全人通识教育模块、大学外语教育模块、专业知识教育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强化“五种能力”:强化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研究生培养“54321”工程:
“54321”工程是我校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培养进行改革不断推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提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新举措。具体内容包括:“5个1工程”——针对培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4个1工程”——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3种途径”——实现研究生国际化;“2种办法”——培育获得省级优秀博硕论文和国家优秀博士论文实施办法和奖励办法;“1个目标”——培养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层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