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首页
各国语言/Languages
英语/English
关注广外微信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大学要闻 > 正文

我校举办第一届桂诗春应用语言学研究奖颁奖典礼暨2025年广外应用语言学论坛

文字: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图片: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 编辑:宾锐光 张甜甜 发布时间:2025-11-17 点击数: 分享至:

本网讯 11月15日至16日,第一届桂诗春应用语言学研究奖颁奖典礼暨2025年广外应用语言学论坛在我校成功举行。本次盛会由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桂诗春语言高等研究院联合主办。适逢我校建校60周年,论坛以“数智时代外语学习、外语教材和教师发展”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及科研机构130多位专家学者、师生代表共聚一堂,共促学术繁荣。本次颁奖典礼与主旨报告设有线上同步直播,吸引逾1.9万人次在线观看。

全体参会代表合影

11月15日上午,颁奖典礼暨论坛开幕式隆重举行。我校党委书记石佑启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我校外国语言文学云山工作室首席专家王初明教授、浙江大学前副校长何莲珍教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二语习得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徐锦芬教授等知名学者出席。开幕式由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主任赵晨教授主持。

石佑启教授致辞

石佑启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著名语言学家桂诗春先生的学术贡献。他指出,“桂诗春应用语言学研究奖”的设立不仅是对先生学术精神的传承,更是为了激励后辈学者潜心探索、勇于创新,推动中国应用语言学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注入新的活力。致辞中,他还介绍了我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发展历程,以及“广外应用语言学论坛”作为重要学术品牌的建设成果。

赵晨教授主持颁奖典礼暨论坛开幕式

在庄重的颁奖环节,党委书记石佑启教授分别为第一届桂诗春应用语言学研究奖杰出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文秋芳教授、二等奖获得者何莲珍教授、姜峰教授颁奖;王初明教授、徐锦芬教授为青年成果奖获得者闵尚超、冯硕、彭红英三位青年才俊颁奖。

石佑启教授为杰出成果一等奖获得者颁奖

石佑启教授为杰出成果二等奖获得者颁奖

王初明教授、徐锦芬教授为青年成果奖获得者颁奖

颁奖仪式后,获奖代表文秋芳教授与闵尚超教授分别发表感言,深情追忆桂诗春先生,并表达了在学术道路上继续探索的坚定信念。

论坛共邀请五位国内外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知名专家,围绕外语教育、教材建设、教师发展等议题作主旨报告。浙江大学何莲珍教授以“本土化高风险考试公平性评估模型构建与验证”为题,系统阐释了测试公平性兼具测量学与价值判断双重属性,提出并验证了一个创新性的同心圆评估模型,为语言测试公平性评估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何莲珍教授作主旨报告

华中科技大学徐锦芬教授以“外语教材建设与教师专业身份协同发展研究”为题,分享了一项历时两年多的质性研究成果,揭示了教材编写经历对教师专业身份的动态塑造作用,为外语教材开发与教师自主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

徐锦芬教授作主旨报告

北京外国语大学文秋芳教授以“‘云共同体’建设实践与理论构建(兼述虚拟教研室建设)”为题,系统阐释了“云连接论”的构成要素及内在关系,并结合三期“产出导向法”云共同体的实践案例,展示其应用价值与指导意义。

文秋芳教授作主旨报告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Csilla Weninger教授以“The Semiotics of Foreign Language Textbooks”为题,从社会符号学视角将外语教材视为符号复合体,指出需关注教学任务的互动意义,并强调教材分析应涵盖全维度意义。

Csilla Weninger教授作主旨报告

我校熊涛教授在“Re-imagining Language Textbooks asSocial and Cultural Agents”报告中,提出将教材视为具有能动性的社会文化行动者,拓展了教材研究的理论视野,并通过实证案例阐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

熊涛教授作主旨报告

11月15日下午,大会设立了十八个专题与平行论坛,议题涵盖外语学习、外语教材、外语教师发展、第二语言研究、社会及公共话语研究、语言本体研究等方向。与会代表在分组报告中充分交流研究成果,展现学术活力。

11月16日上午,论坛闭幕式由中心副主任田兵教授主持。他对论坛取得的丰硕成果予以高度评价,并期待未来继续深化合作,共同推动中国应用语言学的发展。

本届论坛不仅是对桂诗春先生学术精神的深切致敬,也是广外应用语言学研究深厚积淀与创新活力的集中展现。在数智时代背景下,论坛为外语教育研究与实践搭建了高水平的交流平台,为中国外语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