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中国教育报》专题报道我校建校60周年发展成果,现全文转载如下:

《中国教育报》报道
“广交世界,互利天下”,在第138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现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以下简称“广外”)学子的身影格外亮眼。他们活跃于对外联络部、证件中心、综合管理部等关键岗位,以专业素养架起中外沟通桥梁。
因“外”而生,因“外”而强。作为华南地区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外国语言文学、全球治理、涉外法治研究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基地,广外60年来始终将自己的命运与中国外交事业以及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运紧密相连,心怀“国之大者”,勇担“责之重者”,紧紧围绕“国家所需、未来所向、湾区所急、广外所能”,依托钟灵毓秀的南粤山水,根植务实进取的岭南文化,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彰显“广外担当”,在教育改革创新中提供“广外经验”,在服务国家社会中贡献“广外智慧”,在开放合作交流中展现“广外特色”。
六秩荣光 传承红色基因,厚植文化底蕴
1965年,受广东省任命,饶彰风担任广州外国语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兼院长,带领一群心怀家国的学者,挽袖执锄,躬身拓荒,建起了华南地区首所外语院校——广州外国语学院。锄头起落间,开垦的不仅是土地,更是新中国外语教育的希望田畴。“红色基因”从第一抔泥土、第一块基石起,深深植入这方热土。
“南国春来早”,改革的春风迅速吹遍神州,作为外向型经济的试验田和综合改革区,广东对外经贸人才的需求如大潮奔涌。1980年12月,在广州这片改革开放的热土上,广州对外贸易学院应时而生,迅速融入时代发展的浪潮。与此同时,广州外国语学院也在改革开放大潮中重新焕发生机,成为较早获得硕士、博士授予权的单位之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外语人才搭建起更高平台。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1995年,在教育体制改革春风吹遍神州的大背景下,为顺应形势发展的新需求,广州外国语学院与广州对外贸易学院两所学校珠联璧合,合并组建广外。校史馆那张泛黄的照片,定格了新大学挂牌的庄严瞬间,这不仅是两校历史的交汇点,更开启了广外跨越式发展的崭新篇章。
这次合并,绝非简单的物理叠加,而是一次意义深远的战略升级。新生的广外以更宽阔的视野擘画发展蓝图,加快学科布局,在巩固外语传统优势的同时,经、管、法、工等非外语学科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
广外校园版图也在不断延伸。2004年,乘着国家和广东省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东风,广外大学城校区正式投入使用,加上2008年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并入,学校办学资源成倍增长,办学实力节节攀升。学校不断适应时代发展需求,调整战略布局,凝练办学特色,提升办学质量,朝着建设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砥砺前行。
回眸来路,风雨沧桑。60年来,广外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始终如一,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向同行,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传承红色基因,厚植文化底蕴。
“越是国际化,越要加强党建思政工作。”广外党委书记石佑启强调。迈入新时代,广外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服务党和国家战略中谋划新时代学校改革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广外深入实施“雁阵领航”、党建“引领赋能”等“五大行动”,有效地将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转化为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合力、能力,以“党建红”引领“发展红”。广外获省级以上党建“双创”项目49个。
高质量党建推动学校事业“冲一流”,驱动国际化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21年学校升格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整体重点建设高校,迈上新的发展平台。如今,学校正乘着时代的东风澎湃向前、拔节生长,展现出勃勃生机。

六秩风华 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新格局
前不久,广外翻译教师团队入选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这是学校在国家荣誉上的历史性突破。团队师生凭借在跨文化沟通与国际传播领域的优势,已参与数千场高级别国际交流活动,以语言搭建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
这份殊荣并非偶然,它植根于广外悠久的翻译教育沃土。作为国家重要的翻译人才培养摇篮和翻译基地,广外汇集了一大批翻译名家大师。回溯至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山大学外语系等的并入,译界泰斗梁宗岱携一众专家学者扎根广外。此后桂诗春、李筱菊等学术大家接力执教,学校屡次勇当教改先锋。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60年来,广外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以锚定“高水平”、聚焦“国际化”为抓手,坚持人才“引育留用评”五维全链条精准发力,以引才为基础,以育才为重点,以用才为关键,以留才为保障,以评才为抓手,实施“云山特聘”等引育工程,建设师德高尚、学术精湛、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国际化师资队伍。
体制顺则人才聚,人才聚则事业兴。“十四五”以来,学校有两人获评国家教育部门重大人才计划青年学者,实现该系列人才计划“零的突破”;8人入选国家重大人才计划,12人入选广东省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学校成为会聚高水平人才的“强磁场”,为多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发展格局筑牢人才根基。
学科建设是高校服务教育强省、教育强国的关键。回溯广外的学科建设之路,每一步都与国家发展脉搏同频共振,稳稳踩在时代需求的关键节点上。20世纪70年代,学校便在全国率先倡议建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为外语学科体系化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同时,学校还牵头推动英语考试标准化改革,让英语测评更加科学规范。
两校合并,不仅实现了核心办学资源的深度整合,更从学科顶层设计层面为广外构建起“外语+非外语”的协同发展框架,为后续形成外语学科与非外语学科“双轮驱动”、多学科多语种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21世纪,为适应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以及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学校进一步加强学科专业调整和拓宽新专业,逐步形成了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理学、工学、教育学和艺术学八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多学科格局。
“学校将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动学科建设‘交叉汇聚、拔尖造峰’。”广外校长闫相斌说道。学校将学科交叉融合视为学校转型发展的“第一引擎”,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动力,“守正创新”推动学科专业体系整体升级。
“守正”即推动外语学科“拔尖攀峰、冲击一流”,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提升语言学、翻译等本体研究实力。“创新”即着力打造“外语+”学科体系,推动外语学科与其他优势学科交叉汇聚、融合发展、双向赋能。学校将33个语种的外语学科“长板”链接至区域国别、涉外法治等新兴交叉领域,构建国别与区域研究、全球经济治理等五大交叉学科集群,以学科集群为基础,实现从“单科优势”到“矩阵突破”,从“单科突围”到“集群崛起”,学科整体实力稳步提升。
而今,广外这棵“学科大树”枝繁叶茂: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如根系深扎,1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如枝干延展,八大学科门类交织成林,在涉外法治、国际治理等新兴领域结出“交叉融合之果”。学校入选广东省“冲补强”提升计划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5个学科入选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社会科学总论居ESI全球前5‰,工程学、环境/生态学学科位居ESI全球前1%。高水平学科集群加速形成,有力支撑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六秩育才 构筑国家重大战略急需人才“蓄水池”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从广外毕业后,隋翚多年来奋战在大国外交一线。她一路疾驰,最终在联合国高职务岗位竞争中脱颖而出,用扎实的专业知识,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中国故事。
隋翚的成长轨迹,正是广外国际治理创新人才培养成果的缩影。作为华南地区外语语种较多的学校,60年来,学校立足国际化办学优势和多学科多语种特色,以国家和广东省重大需求为牵引,深度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推进区域国别、国际组织、国际传播、涉外法治、出口管制等国家发展急需战略性涉外专业人才培养,打造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高地。
广外紧抓“新文科”建设机遇,把握时代脉搏和发展机遇,立足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与大湾区建设需求,强化“外”字办学特色。学校率先在广东省内开展国际组织人才本科培养工作,率先在全国高校中组建国际治理创新学院,着力培养外语精、专业强、视野宽、本领硬的跨学科、跨文化、跨领域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广外构建“本科—硕士—博士”全链条培养国际组织人才体系,每年推送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深入推进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同时,广外创新“外语+”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自2017年开始推出多个“外语+”研究生人才培养创新班,构筑“五位一体”的全球治理人才培养体系等,近5年,共有1136名研究生参与国(境)外访学。
面对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对涉外法治人才及交叉学科人才的迫切需求,广外开创了“法学+外语”和“外语+法学”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双模式”,持续提升区域发展急需的战略性涉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服务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
“广外教会我的不仅是双语能力,更是用中国智慧参与全球治理的本领。”在联合国非洲经济委员会办公室内,经济事务官员华定是办公室里为数不多的中国人,将广外所学付诸全球治理的实践中。
自2016年起,广外已选拔培养国际治理专业人才660余人。从国外合作院校毕业的学生中,超70%获得了在国际组织实习和工作的机会,包括联合国纽约总部、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等;20%的学生正式入职联合国纽约总部等。
此外,广外大力推进“亚洲校园计划”“湾区校园”建设,实施“欧亚校园项目”“RCEP人才培养计划”等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作为中国参与“亚洲校园计划”的重点高校,广外以“1.5+2+0.5”三阶段联合培养模式,培养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过硬本领、创新能力、担当精神的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
为进一步拓宽复合型人才的成长路径,广外依托外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和法学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24年开始率先试点建设“商务英语+法学”等双学士学位项目。目前,学校共有19个双学士学位项目面向全国招生,形成了复合培养的示范效应。
六十载桃李满园,学校已为党和国家培养了30余万名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其中不乏卓越的外交家、金融家、国际商务专家、企业家等,他们将个人梦想汇入时代浪潮,让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共振。

六秩使命 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贡献广外力量
在第九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中,广外一举拿下5项奖励。该奖项在高等教育领域及全国社科战线有着重要影响。
强国建设,广外何为?广外时刻胸怀“两个大局”,把自身发展深深嵌入国家和地区战略需求的坐标系,聚焦全球经济治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和地区发展重大战略需求,提升科研创新“组织力”,筑就科研攻坚“新高地”,增强社会服务“新效能”,全力服务广东乃至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当前,建设贸易强国已成为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这既对广外这样具有鲜明国际化特色的高校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提供了广阔的施展舞台。
作为全国首批外贸政策直报点、广东省外经贸运行监测系统一类监测点,学校依托国际经济贸易研究院等两大省级外贸运行监测点,建设“广东省企业创新调研数据库”等数据库,承担“新中国广东贸易统计与分析”等课题,这些智库成果不断转化为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智力动能”。
近年来,广外着力打造高端智库集群,让“智囊团”力量持续壮大。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广东法治研究院(涉外法治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这些平台各有侧重又协同发力,围绕理论前沿与现实难题优化布局,以“大平台”承接“大项目”,以“大项目”产出“大成果”,为国家战略落地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一批有分量、有价值的智力支持。
其中,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全球经济治理、对外开放新格局等重大问题开展研究。积极拓展全球智库网络,与77个“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连续举办10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近年来,研究院报送600余篇研究报告,多份报告被中央有关部门批示采纳。
广东法治研究院(涉外法治研究院)聚焦区域法治、党内法规、地方立法、涉外法治等领域开展研究,着力打造服务法治中国与涉外法治的高端智库。入选国家CTTI来源智库名单、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广东省特色新型智库。
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顶层设计,承担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评估等任务,牵头组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大湾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实验室”,连续5年出版《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报告》系列蓝皮书。
面对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头号工程”——“百千万工程”,广外党委以“头号力度”推进“双百行动”,建立“党建引领、校负总责、基层落实、全员参与”机制,制定19个帮扶项目,选派干部驻点、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下乡,落地全省首个“县中托管”项目,赋能韶关市乳源县和清远市清新区基础教育和产业发展,将论文写在南粤大地上。
科研与社会服务领域精耕细作,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近年来,广外围绕国家安全等领域报送上千份政策研究报告专报,为党和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与智库支撑;新增国家项目228项,获资助国家社科年度项目93项,在全国同类外语院校中排名前列;获省部级及以上政府部门科研成果奖76项,实现国家教育部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零的突破”;在地方立法等领域承接810余项横向委托项目,“广外智囊团”影响力不断跃升。

六秩底色 架起沟通桥梁,讲好中国故事
在广东四大国际传播平台新版上线活动中,来自广外的老挝留学生巴文娜作为首批INFO Guangdong全球推介官,分享着她眼中的中国。像巴文娜这样的国际学生,在广外还有很多。学校鼓励他们成为“中外沟通的使者”,用亲身经历讲好中国故事。
近年来,广外以讲好中国故事与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为牵引,整合资源建设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科“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为服务广东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广东故事、湾区故事、中国故事注入新动能。
在国际交流品牌建设上,广外交出了亮眼答卷:高质量打造亚洲大学校长论坛、海丝国际智库论坛等国际交流活动品牌,持续承办太平洋岛国青年领袖和中非法律人才交流研修班,布局区域国别研究院及中国海外利益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如今,广外已建成31个涉外科研机构、70多个研究团队,覆盖30余个语种,稳稳占据区域国别研究的高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经验、发出中国声音。
打造多语翻译和对外传播平台。广东对外传播研究基地、广东对外传播翻译基地、广东在粤留学生走读基地等相继落户。广外对接广东对外交流、传播重大需求,承接国际会议、重大赛事、高端会晤等专业性强、政治要求高的重大活动服务项目,提供高端翻译和外事接待服务。
打造对外传播学术品牌。广外探索建立覆盖多个语种的国际传播团队,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数居全国前列。在深入推进中外人文交流的同时,广外还大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形成并产出了一系列促进中西方沟通交流的标志性成果。
六秩荣光,再谱华章。学校从校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坚守和传承中发展好广外特色和优势,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高水平对外开放,着力打造国际化人才培养主阵地和学科建设新高地,将学校建设成为国际化高水平大学,为推动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作出广外贡献,用实实在在的成效回应国家之需、人民之盼。
《中国教育报》2025年11月13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