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东经113.28°,北纬23.20°,这里是广外的第一教学楼,一座见证着英文学院、甚至是广外成长的建筑。风雨不动50年,这里承载着一代又一代英文学子的回忆。10月27日,为纪念一教搬迁,英文学院全体新老职工相聚一堂,一同前往一教门前合影留念。今天,跟随着记者的脚步,让我们走进一教与英文学院,细翻一教这本意义非凡的相册。
一教全景
这栋苏联风格的建筑,便是广外的第一栋教学楼,自1961年竣工并投入使用以来就一直屹立在那里。初期,学校的9个语种都在一教上课,后来,才逐一搬出去,只留下英文学院与东语学院扎根于此。
相册一 学子们“喜欢一教的学术气息”
“一开始来到广外,我对一教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觉得它只是一栋陈旧的建筑。但渐渐熟悉之后,我觉得一教有浓浓的学术气息,一种不为世俗所影响的淳朴学术气息。这种气息不仅来自于一教的外表,更来自于一教里面的学生和老师们。由于历史的原因,一教的课室都比较小,师生间、同学间物理距离的缩小也作用在了心理距离上。彼此间密切的互动提高了上课交流的质量、巩固了双方的友谊。我在一教上课从来都不打瞌睡。” 英文学院2007级的王同学如是说。
在一教,我们鉴赏CECL的经典魅力
陈旧却富有历史感的一教就这样深深地被记挂在英文人心中:不会忘记报到那天第一次走进一教,看着一教大厅里镜子上那个稚气的脸庞在肆无忌惮地笑着,充满好奇地准备迎接大学生活;不会忘记在一教116第一次接受团学面试,忐忑不安地坐在椅子上回答问题;不会忘记在CECL课室里(每学期英文学院的班级在一教都有固定的上CECL课的课室)第一次做主题为“我的大学生活”的Presentation,为全班同学唱了一首自创的歌,感动了所有人;不会忘记上纠结的CECL课时,用夹杂着中文的英语来和同伴练习售货员和顾客的对话;不会忘记在某个小小的闷热的课室里,王蕴峰和胡正茂老师尽情地挥汗如雨谈《英国文化》……
从侧面看是四层楼、从正面看是五层楼,深入走进方知,一教原来有六层楼。2010级10班的刘同学笑谈到:“横看成岭侧成峰,一教真是一栋神奇的建筑。”这座神奇的建筑并没有华丽的外表,但是质朴简单的它却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为社会各领域输送了不少风流人物。
在一教,我们是“骄傲”的大学生(图为英语系70级二班同学)
相册二 教师们“记忆里,难忘一教”
谈起一教,广外人不免会想起广外历史最悠久的学院——英文学院,想起在语言学卓有成就的“英文元老”、“广外两杰”——桂诗春与李筱菊教授。在这场汇集新老英文人的盛会中,他们也亲临现场,与大家一起享受着这样难得的欢聚。
一教前英文学院留念合照 一教拆迁在即,对此,豁达的桂老表示:建筑物的使用是有期限的,一教的确到了重建的时候;李筱菊则认为,事物永远在变化当中,一教也同样需更新需要发展,这是历史前进的一种体现。在两位教授的眼里:一教的拆迁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一种进步的体现。他们表示不会忘记在一教发生过的点点滴滴,对他们而言,难忘的事有很多,只是如今已想不起何为最难忘。或许所有的艰辛与欢愉、所有的难忘与历练都只能用那一个“家”字来收藏,不因时间消逝而尘封。一教、英文学院、“家”,这是深深地烙在记忆中的关于成长的徽章。
英文学院的教授黄家修谈到:“我们多少代人在这里工作、学习,今天能够找到这么多老师过来这边相聚、合影留念,很有意义。”教授王桂珍则说到:一教,承载了英文学院太多东西了,它很“重”,它的拆迁,是英文学院的华丽转身。”
英语系70级二班的同学毕业前夕与老师的合影(1975年)
在拍完集体照之后,老师们陆续离开,而一个熟悉的身影却一直执着地在一教前拍照,久久不忍离开,她便是英文学院原党总支书记黎燕。当记者走近黎燕时,她感慨颇多:“得知一教要拆,最近我每个星期都会接到学生们的电话,向我了解一教的情况,很多人都说要回来与一教合影。我希望一教重建之后能保持“老广外”的特色,让“家”的感觉延续。虽然这栋楼将要消失了,但关于一教、关于英文学院的记忆永远在我们心中。”
在一教,想要留住跟这座楼在一起的每个画面
相册三 后勤人员“习惯并喜欢一教的工作”
传达室位于一教大门的右方,走过大门,学生老师们都喜欢往里面望一望,或微微一笑,或向里面的人招手问候。开教室门、检查教室设备,失物认领等每天重复着的琐碎工作,廖伯就是其中最独特的一员。他坦言:“在一教待了这么多年,我已经完全习惯了,英文学院的老师同学跟我的关系都挺好的。一教要拆了,舍不得。但过阵子我也会过去七教工作,还是跟英文学院在一起。等新一教建好了,如果还没退休我还是愿意回到一教工作的。”回想起当初与一教结缘,廖伯笑称:“是自己油漆刷得好,学生处的老师看我工作认真负责,就把我留在了一教。我的妻子也曾经在这里干过十八年,主要负责一教的清洁工作。”
在一教,还有亲爱的廖伯 一教,不仅仅是学生和老师们的“家”。对于那些每天默默地重复着单调工作的后勤人员而言,一教,也早已不只是一个工作的地方。一教需要他们,这里是他们的另一个“家”。
一教,我们共同的家 相册四 微博中的“一教”情
十月初的时候,曾任英文学院辅导员的赵观音老师的微博得到了很多关注。赵观音把自己拍摄的一教照片传上微博,配以动人的文字,引起了很多广外学子的共鸣,同学们纷纷转发。在教师合影前夕,杜寅寅老师也在新浪微博上流露出自己的一教情结。
看这里,看这里,看这里…… 这一个个熟悉的角落,是否有你的印记?
摘自赵观音老师新浪微博
杜寅寅老师10月26日的微博
在英文学子心中,一教最可爱的守门人廖伯也同样举足轻重,不少人也发微博以表敬重,为这个在一教最特别的代表性人物留下剪影;而一教陈旧的墙与窗的形状,也不禁成为学子们最想留住的画面。
廖伯在此工作已有21年了
如今,这个承载着无数温馨与感动回忆的“家”即将拆建,英文学院也已搬迁到七教,广外人尤其是英文人关于一教的记忆不会因旧一教的消逝而褪色,相反,收藏着辉煌历史,广外人将继续前进,将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新的辉煌。
东经113.28°北纬23.20°英文人永远的“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