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六秩春秋,弦歌不辍。广外自创立之初,便与新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外交事业紧密相连。六十载风雨兼程,学校始终与祖国发展同频,与时代浪潮共进。
值此建校60周年之际,学校推出“六秩华章”系列报道,系统梳理一甲子的办学足迹与辉煌成就,深入总结发展历程中的典型经验与创新实践。报道立足党建思政、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教育国际化等维度,全方位呈现广外服务国家战略、助力湾区建设的使命担当。
甲子轮回,风华正茂;征程再启,未来可期。让我们一同回望这段不平凡的岁月,感受跃动的奋进脉搏。站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新起点上,广外必将赓续荣光,绘就更加壮丽的篇章。
六十载风雨兼程,一甲子春华秋实。自1965年建校以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始终将“服务社会、奉献国家”的使命深植于办学血脉之中,以语言为基、以文化为桥、以人才为本,始终紧扣“立足广东、胸怀世界”的定位,在不同历史阶段响应国家召唤,在社会服务中彰显高校担当,走出了一条具有广外特色的社会服务之路。
60年来,广外始终以专业回应时代,以服务践行使命。从翻译名家伏案疾书到志愿者奔走一线,从智库报告进入决策到附属学校惠及千家,从扶贫干部驻村耕耘到留学生讲述中国故事……广外人的身影始终出现在国家与人民最需要的地方。
翻译基石:以语言跨越山海,用译笔沟通世界
作为我国高端翻译人才培养的摇篮与重镇,广外六十年间薪火相传、大师辈出。上世纪70年代,随着梁宗岱等一代翻译名家的汇聚,广外迎来了翻译事业第一个高峰。梁宗岱晚年在广外重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浮士德》,字字推敲、精益求精;王宗炎领衔翻译千万余字长篇历史巨著《光荣与梦想》(前两卷和第三卷部分章节),成为了解美国的“科普读物”。
新一代学者秉持同样的赤诚与执着。2014年,黄建华教授罹患重疾以惊人毅力历时十六年编纂700万字《汉法大辞典》,深刻诠释了广外学者的使命与坚守。

《光荣与梦想》
进入21世纪,广外翻译服务迈向系统化、规模化。联合国文件翻译、重大国际会议同声传译、涉外经贸文书译审等任务纷纷落地广外。广外翻译团队自90年代起为历届“广东省长洋顾问会议”、中国—东盟博览会、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等大型国际会议、外事活动提供高端同传服务。近年来,广外师生先后为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新加坡总理李显龙、法国总统马克龙、意大利总统马塔雷拉等国家领导人访穗期间提供高水平翻译服务。广外师生持续活跃在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博鳌亚洲论坛、“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全球市长论坛等国际交流窗口,承担多语种翻译与语言支持工作,“广外声音”享誉华南译界。

我校教师为《习近平谈“一带一路”》一书英、法文版首发式提供同传、交替传译服务
智库建设:聚焦国家战略,贡献“广外智慧”
立足“以外为特色”的办学特色,广外自2009年起前瞻布局智库建设,构建起覆盖“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法治中国、国际传播等关键领域的新型高校智库群。目前,学校8家智库入选CTTI来源智库,广东国际战略研究院跻身亚洲大国智库百强,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入选CTTI高校智库百强榜,智库体系的支撑力、影响力持续增强。

“十四五”以来对接国家战略形成四大科研平台体系
学校发挥科研“国家队”引领辐射作用,强化和扩大多语种与全球经济治理研究优势,发起建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网络”,与77个“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打造了“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粤非合作交流周”等区域交流品牌活动,服务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经管法”学科融合优势,广外参与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横琴、前海“双区”建设。近年来,学校形成了“智库-文科实验室-研究机构”一体化的湾区研究平台体系,长期提供大湾区咨询和培训服务,深度参与顶层设计,为区域发展注入“广外智慧”。同时,学校建有7个教育部区域国别研究基地和多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持续发布区域国别研究皮书,开展太平洋岛国公务员等系列培训,有力支撑国家外交战略。

第十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智库论坛在我校举行
广东法治研究院(涉外法治研究院)、区域法治研究院、地方立法研究中心、党内法规研究中心、土地法制研究院等高端智库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近60部法律法规的起草论证,多项决策咨询报告获中央与省部级领导批示采纳。承办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年会、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年会、首届中国大洋洲法治论坛、全球卫生法治论坛等全国性、国际性学术论坛。与教育部政策法规司、省教育厅共建华南地区唯一一所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

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23年年会在广外召开
教育拓展:从人才服务到基层服务,育才成林
广外将教育作为服务社会的重要抓手,实现从高端人才培养到基层民生改善的全链条服务。自上世纪80年代起,学校就承担起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培训重任,为出国预备人员提供短期的外语强化培训。多年来与广东省委组织部合作,举办广东省系列干部外语培训班。1999年至2003年,广外承办了五期广东省高层次管理人才出国进修班(高培班)。历年出国培训学员中涌现出钟南山、陈云贤、许瑞生等一批杰出校友。近年来,学校进一步拓展培训领域,陆续承接斯坦福、耶鲁、剑桥等国际名校专题研修班的语言培训任务。
广外紧贴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倡议、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及教育强国等重大部署,深度融入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在教育、外事、医疗、司法、公共管理等领域开展系统化、专业化的培训,连续8年承办援外医疗队外语培训,服务广西、山西、海南等省份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立足广东、辐射全国的社会服务格局。

第34批援赤道几内亚中国医疗队出国前外语综合培训
广外自2016年起对口帮扶清远阳山县蒲芦洲村,通过“党建引领+产业筑基+文化赋能”,成功培育省级“一村一品”沙田柚产业,实现整村脱贫与可持续发展。学校党委组织部与驻村工作队双双获评“广东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1年7月,学校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组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赴韶关乳源桂头镇。2023年,作为“双百行动”首批牵头高校,先后联合省委党校等单位与乳源、清新区结对共建。与清远市清新区共建“外国友人看万村”项目,来自30多个国家的广外留学生以沉浸式体验方式参与到中国乡村非遗文化中。学校乡村振兴工作入选广东省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千万工程”行动省级优秀示范案例。

学校驻阳山县岭背蒲芦洲村扶贫工作队、党委组织部双双获评“广东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广外基础教育积极向粤东、粤西、粤北等教育薄弱地区延伸,在广州从化、韶关乳源、茂名信宜等地合作办学,广外乳源实验学校托管项目成为全省“双百行动”首个县中托管案例;从化实验小学获广州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茂名地区合作校成为区域标杆。广外教育集团获评“卓越影响力领航单位”,基础教育的“广外模式”获社会广泛认可。目前广外基础教育已开办29所学校及2个新校区,涵盖幼、小、初、高全学段,形成公民办协同的办学格局。2022年,设立广州市首家由大学举办的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国际化布局再获突破。

广外与乳源瑶族自治县进行广外乳源实验学校项目签约
志愿精神:从“三下乡”到全球服务,微光成炬
广外志愿文化底蕴深厚。1997年,学校首次组织“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近年来,学校每年组织3000余名志愿者深入贵州、四川、新疆、宁夏等西部地区及广东乡村,开展支教、调研、普法与文化服务等志愿活动,多次获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多个队伍获评省级“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品牌项目等。

广外志愿者服务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
2008年,学校整合多语种资源成立多语言志愿服务队,17年来已建成涵盖33个语种、累计服务超150万小时的专业队伍。多语言志愿服务中心党支部入选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他们不仅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0年广州亚运会、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杭州第19届亚运会、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等大型赛事活动的语言保障主力,也在关键时刻勇担重任:在抗击埃博拉疫情期间坚守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组成抗疫先锋队协助省委、省政府开展防疫工作等。多语言志愿服务队先后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组织、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广东青年五四奖章等省部级以上集体和个人荣誉近60项。

广外青年“百千万工程”突击队志愿者助力瑶绣非遗传承
一代代广外志愿者在奉献中书写青春。研究生支教团持续扎根西部基层,2011届校友冯卓怡放弃保研参加“西部计划”赴新疆开展志愿服务,该事迹被央视《新闻联播》等媒体报道;2013届校友邵书琴只身前往新疆从事基层社会管理工作,获得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全国最美志愿者”、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等称号;“瑶篮”团队以数字科技赋能瑶绣非遗传承,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近年来,学校全国首创“民法典宣讲百村行”活动,连续两年获广东省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优秀普法项目,广外法学院获评“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法律援助中心获“广东青年五四奖章”。

广外法学院被评为“2016-2020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单位”
此外,学校近年积极选拔孔子学院国际中文教育志愿者,选派三批次共10名服务联合国机构志愿者,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培养兼具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擅长多元文化理解与沟通的青年人才队伍,推动广外青年从“服务中国”走向“服务世界”。

广外第三批服务联合国机构志愿者出征
站在六十周年新起点,广外将继续以语言为媒、以文化为桥、以人才为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 伟业,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征程中,持续书写“服务社会、赋能未来”的壮阔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