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12月23日,“一带一路”多语翻译及国际传播研讨会在我校北校区举行。研讨会由环球网和我校共同主办,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承办。来自广州市委宣传部、人民日报、环球网和北京、华东、华南地区的12所高校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从多领域、多学科视角探讨当代中国新话语与文化传播这一热门议题,为促进“一带一路”多语服务平台建设和中国话语国际传播建言献策。

联盟成员合影
我校副校长阳爱民对莅临会议的专家学者致以热烈欢迎。他指出,研讨会的主题契合“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聚焦“一带一路”多语翻译与国际传播这一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期待与各方专家学者合作,共同探讨多语翻译与国际传播研究领域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汇聚集体智慧,取得学术共识,助力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事业的长足发展。

阳爱民致辞
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小燚在致辞中指出,本次会议围绕“一带一路”、多语种翻译、国际传播三个主要议题,与近日人民日报、环球网刊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民交流工作若干意见》的精神契合,重在加强传播能力、讲故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朱小燚立足广州市承办的“《财富》全球论坛”等国际传播事实,提出“凝练特色”、“打通融合”的国际传播策略,期待与会专家学者继续关心、指导广州城市形象国际传播工作,支持广州努力走向全球一流城市序列。

朱小燚致辞
人民网副总编、环球网总经理单成彪在致辞中展示了2017年环球网针对广州财富论坛所取得的全球传播成果。其主要涵盖7x24新闻专题,双语全媒体报道,多条报道矩阵并行,多语种短视频以及海外媒体同步更新等。环球网根据海外主流媒体报道的采集分析和研判,编制大数据报告《世界舆论场上的广州形象》,为广州市外宣工作提供了大数据支撑。

单成彪致辞
环球网海外传播中心总监李蓉重点介绍了由环球网承建的“人民日报‘一带一路’多语种新闻服务云平台”的发展历程以及成效。她表示,平台在扮演语言输出角色的同时,将集结媒体与高校资源对翻译成果进行深度研究和分析,形成高水平学术成果,从而引导和规范外宣翻译工作,更好地践行传播中国声音、提升国家形象、凝聚全球华人的目标。

李蓉发言

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由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李瑞林主持,主旨发言环节由我校宣传部部长胡文涛、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杨魁分别主持。我校教授罗选民以“当代中国新话语与文化传播的几点思考”为题,聚焦生命体验的话语认知、本土话语资源及世界版图中的中国话语建构三个问题,提出了加强中国话语国际建构的几点思考。深圳大学教授何道宽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强调了翻译的世界性特性,指出跨文化翻译应着重对待文化差异性,并以多学科译名实例阐述了交叉学科研究对国际传播的影响。

罗选民作主旨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麻争旗以影视翻译为例,指出当下译制活动在学界和业界的认知分歧,重点结合文化系统论、文学本体论等观点阐释了影视剧翻译的艺术性及文化再生产性,同时对中国影视剧作品的跨文化国际传播功能进行了展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窦卫霖阐述了中美官方话语在词汇、语义、语用和语篇等方面的语言差异及其蕴含的国家意识形态,进而以政治话语对外传播体系的研究为基础,描绘了政治话语外译传播研究的基本框架。

麻争旗作主旨发言
环球网总经理单成彪、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胡开宝、中国传媒大学教授麻争旗、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窦卫霖、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张旭、宁波大学教授贺爱军、我校教授赵军峰、中山大学教授张艳梅、暨南大学教授宫齐、华南农业大学教授李占喜、深圳大学教授李小均、广州大学教授肖坤学、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钟书能共同签署了“一带一路”多语服务与国际传播联盟备忘录,就加强多语翻译与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达成共识。
在当天下午的圆桌会议上,与会专家围绕外宣翻译术语、外宣翻译创作方式、人才培养及产学研结合路径、理论创新与实践结合等议题分别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与会代表提出了科学、理性的学术观点,并就如何解决当下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对策,同时认为联盟的成立意义重大,希望在联盟框架下尽快推进一系政产学研合作项目。
闭幕式由外语研究与语言服务协同创新中心副主任葛诗利主持。环球网执行总编石丁作了精彩的总结发言。他指出,会议交流对开拓思路、充实理论、建立长效机制、厘清联盟责任等颇具启示意义。本次会议探讨的议题集中,达成的共识广泛而深刻。各方代表对此次联盟的成立给予高度评价,对未来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促进语言互通以及深化校企合作充满信心。

石丁发言